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 二 )
图 4
只有在对的场景下,使用对的策略,你才能事半功倍。
那么接下来,我就按这个难度级别逐个递进,来分别和你讲一下,在不同难度之下这几个应对策略具体该怎么操作。
场景 1:EASY 模式先来看图 5。
图 5
EASY 模式不需要做计划,我们就不用讲了吗?
很可惜,很多人连 EASY 模式都无法通关……
在这个场景下的任务有两个特点:
① 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你无须其他人帮助;
② 你什么都不缺,就缺行动力和时间,只要你想,就能把它轻松完成。
比如刚才说的那些:散个步,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拍一段视频,参加一场聚会,去健身房锻炼一次,去淘宝买一件衣服,陪老婆看场电影,收发电子邮件,写一份工作报告,维护两个老客户,做一件已经做了几百遍的工作……
这些有什么难度的,直接做就好了。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
就是你得有时间,这些事虽然都没什么难度,但是花时间啊,如果以上这些事,要求你在一天内完成,你可能就会手忙脚乱了。
到底先做哪个呢?
结果,你顾此失彼,做了这个,忘了那个……
一个字:烦!
怎么办?
在这个场景下的任务虽然简单,但是多而杂乱,因此,你的应对策略,就是有效管理好这些待办任务,让它们变得有序且不遗漏,提高你的处理效率。
那用什么办法呢?
用脑子记录和安排吗?
那太不靠谱了,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事的。
你需要用到一种更高效的任务管理方式,叫作 GTD。
什么是 GTD
GTD 的英文全称是:Get Things Done,意思是把事情做完。这是由著名的时间管理人戴维·艾伦在他的著作《尽管去做》里提出的一套移动硬盘式的任务管理方法,它的秘诀就是把所有待办任务都从大脑里移出去,清空大脑,在外部管理任务,让大脑的全部带宽都用来思考。
具体怎么做?
GTD 共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
把任务从你的大脑中清空
你需要把接收到的、自己计划的所有任务,统统放进一个「收件箱」里,市面上有很多任务清单软件都是基于 GTD 的原则去设计的,比如滴答清单、奇妙清单、To-Do、Doit……里面都有这个「收件箱」的功能,它就是用来收集这些任务的,而我比较推荐 GTD 大神级的软件 OmniFocus(见图 6),下面我会以这个软件作为案例来讲解。
图 6
当然,也许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有更好的软件开发出来了。不过,软件的选择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掌握这套方法,软件的话选一个自己用起来顺手的就行,功能都大同小异。
第二步:整理
把任务从你的收件箱里清空
你需要对收件箱里的任务进行处理,每个任务可以有四种处理方式:
1.删除
如果发现它可做可不做,可能是一时兴起记下的,那就把它删除。
2.立刻执行
如果这件事 5 分钟内可以解决,那就马上解决它。
3.委托他人
如果这件事需要其他人来执行,那就把它安排给其他人,并把这条任务归类到一个文件夹中,比如叫「等待」,将来就可以在这个「等待」文件夹内去检查那些被委托出去的任务是否已经被完成了。
4.整理归类
如果不是以上三类,那么就是需要自己下一步去执行的任务,你可以把它们移入你事先建立好的任务分类里,比如工作、家庭、健康、某某项目等。
然后,为你认为重要的任务打上重要标志,为任务设定好截止日期,补充一些任务说明。
然后,你就可以把它们从大脑中彻底忘了!
以下是我自己任务管理的部分分类,仅供参考(见图 7):
图 7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来自的网友回复
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很久,得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
十分钟阅读时间,希望能终结很多人年轻时不知道干啥的迷茫。
01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周边有不少同学和朋友,都曾经有过要干点啥的宏伟愿景,制定过很多计划,也做过不少尝试。
其中有一个同学,当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大学虚度,曾经花了好几晚的时间,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极!其!牛!逼!的计划表。
在这份工整详细的表格里,不仅有每天应该学习多少小时,看哪些方面的书,还有周末应该做什么样的锻炼,用多少时间搞兼职,甚至连休息的时候怎么放松,打多久的牌玩多久的游戏都做了精确安排。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更为了防止自己做不到时把这个计划表撕了。
他用了整整一卷的透明胶带,把这张表牢牢地贴在了床铺边的写字台上。
他粘了很多层,贴得非常牢靠,以至于毕业的时候,我们用刀子又划又戳地折腾了一个多小时,都没弄干净。
这张计划表最终没能给他的大学带来任何改变。因为上面的计划他只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但在其后好几年的大学时光里,一旦谈起他,大家都会调侃一下这张计划表。
那张“撕不掉”的计划表,成了他大学颓废生活最为讽刺的见证。
这件事曾给我很大触动,它让我知道:在年轻的时候,即使你知道再多“今后可能受益终身的事”,即使你下了再大的决心,即使你做了再周密的计划。
你还是可能一事无成。
在你们看到我的这篇回答之前,关于25岁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的话题,从人人到豆瓣再到,甚至百度一下,都有无数回答。
比如,年轻的时候要看书啊,要理财啊,要健身啊。
都挺有道理,但也都做不到。
你也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章。
那么,现在请认真问一下自己:你收藏了多少这样的文章,觉得以后一定有用?而其中,又有几件事是真正坚持做下来的?
道理你都懂,要干什么事儿也都知道,为什么你做不到?
有谁认真想过吗。
我想过。
在大学毕业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我每天下班就把自己关在一个狭小、逼仄的出租屋里,反反复复地去梳理总结过去十多年里我曾走过的弯路、歧路、回头路。
极其残忍地去剖析我内心所有的懦弱、迷茫与困惑。
对这个问题也曾经思考过很久,直到突然有一天恍然大悟。
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把自己眼前的事或即将要做的事,和今后的收益联系起来。
毕竟,隔山的金子不如铜。
我又不靠写作吃饭,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一个月就那么点钱,理财有什么用呢?
已经长那样了,健身有什么用呢?
我又不想出国、不考外交部、不去外企,你让我努力打卡学英语不是搞笑吗?
……
而我之所以会在毕业后才开始去“认真思考和总结自己的人生”,也是因为我在工作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人往往就是这样,事到临头才会想到要抱佛脚。
我们其实都是很短视的动物,延迟满足是很难的。就像广告里说的:我要的,现在就要。
想不通这个问题,即使是巴菲特站在你面前,手把手地给你写下年轻时应该做的99件事,你仍然会在蹉跎与怀疑中,没有一件能坚持干下去。
除非,他能确定地告诉你,做完这99件事,你就能去接他的班;最好,为了坚定你的信念,他再跟你签个保证协议。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 02
我在想通上面这个问题后,又更深入地想了一层:我们之所以看不透未来的收益,是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和未来的目标之间,隔着一重不可逾越的障碍。
时间。
谁也不具有透视未来的超能,谁也不能百分百保证你现在做的事,一定能对未来产生积极作用(有名师指点和贵人相助者不在此列)。
说白了,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一个投入——时间——产出的问题。
你要做事,就要投入,但因为存在“时间”这一重大变量,却无法精确衡量产出。
权衡之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做事,或者尝试一段时间后就松懈下来。
万一努力挣扎而无济于事,还不如当初就躺下来好好休息。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当年曾苦思冥想,才终于得到了一个很奇葩的“理念”。
既然我们的投入都要面临时间这一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那如果我们把“时间”本身作为投入呢?
之前的公示不就简化为“投入(时间)——产出”了吗。
投入需要资本,而对绝大多数25岁年纪人而言,时间,本就是他们年轻时唯一可以拥有的资本。
所以,这个理念的核心总结起来就是:
所有以付出时间为代价、而又能产生收益的事情,都是你可以去做的事情。
剩下的,就是尽可能地去找一些符合上述条件又契合自身实际的事情。
03
道理讲完了,下面是干货。
在那个奇葩“理念”的指导下,我曾经把我觉得25岁时应该做的事情分为了以下几个大类:
一是工具、技能习得类的事。
人类的大脑构造和肌肉记忆模式决定了,工具、技能类的东西一旦习得就根本忘不了,你可能高考结束几个月就能把什么立体几何、线性代数全部还给老师,但如果你小时候学过弹钢琴、骑自行车之类的事情,即使隔个几十年不再碰,给你半小时也能全部捡起来。
所以,趁着年轻多多学会一些这样的东西,以后就再也不需要在这种事情上花功夫了。比如,一些和兴趣爱好有关的乐器演奏、球类运动,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做菜、游泳、开车,和未来职场有关的PS、PPT、VBA技能等等。
这个清单可以列很长,完全取决于你有多少时间和想做点什么,这类事的特点就是只要你做了,效果就一定看得见,因为这才是真正符合一万小时定律的事情。
二是收益与时间长短呈绝对正相关的事。
如果说上面工具、技能习得类的事情,还存在你学了半天学不会、或者学了用不着的可能,那么这一类事情,就属于你只要投入了时间就一定能持续看到收益的。
比如存钱,我从大学毕业开始一直保持着每月固定存款的习惯,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多年来一直用一张自己的EXCEL表格来记录,即使现在收入增加了,多了很多的理财投资渠道,固定存钱依然是我坚持在做的事情,因为看着数字按月增长能让我有一种切实的获得感。
比如摘抄,读过的书你可能会忘,但从书里摘抄下来的经典语言和片段却会一直留在纸上;还比如社交,在有闲暇的时间里,你每多认识一个人,就代表着你未来可能会多增加不止一层关系……
同样,这个清单也可以不断延长,取决于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去思考和总结。
三是主要以投入时间为代价存在突破机会的事情。
我曾经讲过,鲤鱼跳龙门和丑小鸭变白天鹅这两个故事最大的不同在于,鲤鱼本不是龙、而丑小鸭天生就是天鹅。前者的质变需要千万次摔得头破血流的量变积累才能有那么一点可能,而后者的质变理论上只需要等着剧情自然发展。
只要不是太沉迷于玛丽苏电视的人都应该清醒地知道,现实生活里的我们,大部分都是前者。所以,在年轻的时候,有时间不妨多做一些大胆尝试,比如考一些有难度的证,考过了就是你的(CFA这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等的不在此列);比如有点特长的,可以多去参加一些比赛,赢了很可能命运就此改变、输了反正也没人认识;还比如投入时间写小说的、开公众号的……
所有的这些事即使最终都没有突破,也不过就是浪费了一点时间,或者把你原本准备投入到游戏、综艺中的时间分流而已,可一旦取得突破,金鳞就不再是池中物了。
四是短期消耗时间却长期存在收益的事。
上曾有个大V,花了两三年时间仔细看完了所有TED演讲视频,并从中总结借鉴了大量另辟蹊径的观点、思想和方法,他把这些东西运用于工作中,帮助他职场取得成功,运用到回答问题里,让他成了十多万人关注的大V;还有一名奇人,初中毕业打工为生,凭借上百数千部的电影观影量,在成了电影版块的知名答主,最终帮助他如愿以偿跳出打工生涯成了一名都市白领。
类似的,还有很多,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大底气不是他有多幽默,而是他曾用了几年时间看完了上千万字枯燥无味的《明实录》。
时间本身也是一种资本,只不过多数时候,我们很难直观感受到这种资本积累的力量罢了。
最后再说一个,年轻还应该积累一点独特的经历。
经历本身也是一种财富。
一个完全规律生活、事事精确控制的人,和一个不懂珍惜时间、生活彻底失控的人,在我看来,本质都是一样的。
辜负了生命赐予我们的无数精彩可能。
所以,趁着年轻,有过那么一两段深入骨髓、痛彻心扉的爱情,交过三两个乱七八糟却肝胆相照的朋友,做过几件当时胆战心惊过后回味无穷的事情,没什么不好。
推荐阅读
- 香港人想去北京工作,有什麼途徑
- 面包蛋糕@为什么同样的面粉,在中国是包子馒头,在西方人却是面包蛋糕?
- 「国魂」脸部变形判若两人:人啊,除了健康,什么都是浮云,朱迅癌症复发
- 南方孩子的北方妈妈:越能培养出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为什么越“懒”的妈妈
- 『果果妈咪谈育儿』看完你就懂了,为什么护士要报新生儿的“体重”?这2个作用
- 「基酒」基酒用来勾调,能提升酒质,什么是茅台镇基酒和茅台基酒?
- #健身房#健身房女性健身计划是什么?
- 「美食美刻」福鼎凭什么入列“中国美食地标城市”名录?
- 健康零距离▲为什么?,发现癌症就是晚期
- 许栗木变美记@不要再想歪了,超模走秀为什么不穿“内衣”?原因其实是这4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