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反常识的知识?
“正常”的标准,会发生改变。
著名的医生和科普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用他在色盲岛的经历讲述了这个道理。
以下是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952647413488377856
-------- 以下是视频字幕内容 --------
【你知道哪些反常识的知识?】
H.G.威尔士
H.G.威尔士有一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小说叫做《盲人岛》。讲的是一个旅行者在南美登山时,不小心掉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中。
旅行者醒来后,发现这个山谷中居住着一群盲人。这族人已经世世代代盲了三个世纪,现在生活着的这群人,完全无法理解什么是视觉,什么是光。
这些人把突然出现的旅行者当作是充满幻觉的精神病人,认为他满脑子古怪的想法都是来自于脸上的病变——眼睛。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医生是探索大脑和心智的开拓者,神经学家,人类学家,和畅销书作者。萨克斯重塑了我们对大脑可塑性、心理弹性和适应能力的理解。
萨克斯:
“我对人脑如何适应极端环境非常感兴趣。有时候疾病导致的极端神经环境,有时候是另外一些极端状况。
我觉得完全色盲这种情况很神奇,医学专业名称叫做“全色盲”,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只能看到黑色、白色和灰色。
有人从来没有看到过颜色,也没有颜色的概念。山谷、小岛这种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往往会在一代代人的基因传递中积累一些少见的基因变异疾病。
所以我在想,在这世界上可能有这样一个山谷或者小岛,其中居住着一大群色盲。
在1993年,我只身去了关岛(位于西太平洋)。
临行前,我随口问了我的一个同事知不知道有什么小岛,上面住的都是色盲。让我惊讶的是,我的同事竟然说:“有啊,我知道一个,平哥拉普小岛。这个岛上有十分之一的人是全色盲,三分之一的人是色盲基因携带者”。
平哥拉普小岛(位于西太平洋的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我觉得我必须去一趟。
在威尔士的小说中,旅行者觉得自己是正常人,一个在盲人谷中鹤立鸡群的人。
然而事实上,山谷中的盲人是如此适应他们的处境,反而旅行者是那个莽莽撞撞,经常犯错的人。所以在山谷中,旅行者才是那个不正常的人。
我经常有这种感觉,全色盲的人会觉得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浪费了太多时间谈论颜色,关注颜色,而颜色这样东西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最多只能把颜色想象成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
我觉得我们的位置互换了。
当我们刚刚到达这个小岛几分钟之内,一段有趣的对话就发生了。
我们相当轻蔑地对当地的全色盲居民说:“你们这些人怎么分辨一只香蕉熟了没有呢?你们没法区分黄色和绿色。
结果就是,当地人拿来了一只浅绿色的香蕉。我们以为这件事高下立现了,他们尽显无助和绝望。
然后我们咬了一口香蕉,发现这只绿色的香蕉已经熟透了。
当地人接着说:“你看,你会说这只香蕉没熟,因为你只凭颜色分辨香蕉有没有成熟。我们依靠触感、气味、感觉和知识来分辨一只香蕉有没有成熟。”
他们说:“你们的心智太狭窄了,你们只用颜色作为标准,而我们用所有东西作为标准。”
我觉得我们这里的讨论传达的信息是,我们的确会给人贴标签。人们的确会有各种各有的问题,导致他们被其他人孤立。
但是只要这些有类似问题的人聚集在一起,变成一个社群,这群人的“正常”标准就会开始改变。
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判断程度,比如人群中十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都有同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这些人的“问题”是生活中的一个正当合理形式,这些人不应该被排斥,甚至有的时候不应该被格外关注到。”
视频来源:https://aeon.co/videos/how-the-island-of-the-colourblind-made-oliver-sacks-rethink-normal
想看更多文章,还可以在公众号“酷炫脑” 搜索关键词:记忆,抑郁,强迫症,上瘾,睡眠,衰老,意识,专注力,发育,冥想,精神病,迷幻药,智商,情商,多动症点击关注酷炫脑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coolbrain
■来自的网友回复
非牛顿流体也可以受力变软随着现在科普文章越来越多,非牛顿流体也走入了大众视野,相信大家肯定有看过这些。
图片里面我们看到的是,拉马尔大学的学生正在用玉米淀粉制作非牛顿流体。一个超级大的池子里装满了非牛顿流体。学生快速从上面跑过去,真正的实现了“轻功水上漂”一般。但如果要是直接站在上面就会沉了下去。
非牛顿流体的科普越来越多,但是也越来越错,导致了我们误以为非牛顿流体就是:受到外力后就会变粘稠变硬的液体。
其实非牛顿流体有三类:第一种非牛顿流体就是我们日常网络上见到的,被称为胀塑形流体。这类流体通俗的讲就是,你搅拌它的速度越快,那么它就会越粘稠。就像上图的人们在胀塑形流体上飞奔而过,而不会沉下来,但是如果人们静止在上面,就会像沼泽一样慢慢的把人们吞噬进去。它可以算是非牛顿流体中的硬骨头,遇强则强,吃软不吃硬。
玉米淀粉糊做的胀塑性流体
第二种非牛顿流体却恰恰和我们第一类相反,被称为假塑性流体,当它受到外力后变得越来越稀。意味着你去搅拌它,他就会从粘稠状变稀的。由于这一类的流体科普很少,所以我们就很容易忽视他们,其实这一类非牛顿流体反倒在我们身边最丰富而我们却不曾发现。
女生们涂化妆品的时候,用手快速涂抹,这些化妆品会比慢慢涂抹要涂的开。
喝小杯酸奶的时候,用吸管或者勺子快速搅拌,本来粘稠的酸奶会变稀,如果觉得不明显,这时候你可以立马将吸管或勺子拿出来,就会发现酸奶会以比较稀的状态流下来。
其实你身上穿的衣服也会利用到假塑性流体
这种工艺叫做丝网印花,简单的说就是把浆料刮一下,浆料透过网上镂空的部分就到了衣服上。你们衣服上的花纹图案、商标标志等等,很多都是它做出来的,听上去很简单,好像和我们假塑性流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它却离不开它。
因为浆料一般都是很稠的,如果很稀的话就会自己渗过花网,而且印出来的花纹还会不清晰变得模糊,因为花纹渗开了。如果很稠,浆料不会全部渗过花网,图案就会有残缺。所以用假塑性流体做浆料的话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不刮压的情况下不会自己渗透进去,刮压后的浆料变细,可以渗透花网到衣服上,而当浆料到了衣服上的时候已经不在受力了,那么又会变得粘稠,这样就保证了我们的花纹也是清晰的了。
印花出来的商标图案
印花出来的商标图案
最后一种非牛顿流体被称为塑性流体。可以理解为本来是固体,但是受到一定外力后会流动,变成液体。其实塑性流体我们每天都会接触,那就是我们的牙膏,大家看了我的文章后刷牙的时候可以观察下,挤牙膏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压力作用在牙膏上,才能挤出牙膏。如果力量太小牙膏就不会出来。所以当我们把牙膏拧开,管口倒置下来朝向地面,牙膏也不会掉出来。而作为牛顿流体的水的话,便会流淌出来。
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流动特性图du/dy 为剪切速率,τ为剪切应力。每一种流体都有自己的特性曲线。牛顿流体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比值为常数。所以我们无论怎么搅拌水杯里的水,水都不会变粘稠或者变稀,只会保持原来的黏度,因为水属于牛顿流体。
■来自的网友回复
做理论计算的人做出来的结果,只有自己信而大家都不信。
做实验的人做出来的结果,只有自己不信而大家都信。。
╮(╯_╰)╭
■来自的网友回复
用滤网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不是颗粒物越大越容易,越小越困难。
直觉上来讲,滤网与渔网类似,大鱼用网眼很大的渔网就可以捞起来,小鱼则需要网眼很细的“高级”渔网才能捞到,不然就都跑了。
可是对于微观颗粒物则不是这样。
大多数的微观颗粒物并不是因为实际尺寸比网眼大而卡在滤网上面,而是吸附在其中一根滤网纤维上。
下面这张图来自NASA,左下角的尺度是2微米,相当于PM2。(这个说法不严谨,因为颗粒物的直径一般不使用实际的尺寸,而是使用空气动力学直径,一般来说,对于同一个颗粒物来说,空气动力学直径比实际尺寸略大一点,与颗粒物形状有关。)
当空气净化器的风机推动空气通过滤网的时候,气流会绕过滤网纤维,混杂在空气中的颗粒物会被气流挟裹着试图绕过滤网纤维,然而因为颗粒物密度高,质量大,导致颗粒物有更大的惯性,绕弯的时候没有空气灵活。最大的颗粒物会卡在缝隙里,小一点的会因为转弯不及时一头撞在纤维的迎风面。越小的颗粒物惯性越小,转弯越灵活,也就越难撞到滤网纤维。到这为止,似乎直觉仍然是正确的。然而当颗粒物尺寸继续变小的时候,空气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对颗粒物的推动就无法忽略了。这个尺寸的颗粒物会出现明显的布朗运动。另外,由于质量很小,分子间力与电场力也会对颗粒物的运动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意味着极小尺寸的颗粒物有非常不规则的运动轨迹,同时会被滤网纤维吸引。也就是说,很大的颗粒很容易因为惯性原因撞在滤网纤维上,很小的颗粒很容易因为走位飘忽加上纤维吸引挂在滤网纤维上,那么最难的就是那些不大不小的颗粒物,足够灵活不撞车,又足够坚定不被带跑偏。这种颗粒物的不大不小的尺寸,叫做这个滤网的最易穿透粒径,一般是0.3微米左右,超出这个范围的颗粒物,不管大小都更容易被过滤。所以说,戴森的那套因为戴森可以过滤0.1微米颗粒物,所以戴森很厉害的宣传,是欺负大家不懂行。相当于告诉大家说我能速算10位数字加减法,结果证据是我会算10亿加10亿等于20亿。
推荐阅读
- 哪些爱好可以赚钱
- 1000 元以内,有哪些不错的自行车推荐
- 鲍秀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该如何治疗?会不会造成脑瘫?看完这篇就知道了!
- 「减肥」知道这些方法,没有减不下去的肥
- 考研去北京的985211,哪些院校不歧视二本
- 申请北理MBA机会大吗 , 北京哪些mba学校可能性比较高
- 咋解茶醉
- 北京有哪些提供电视的桌游店
- 为啥一个人可以很无私,但人类却是自私的
- 去澳大利亚堪培拉旅游,当地有哪些美食,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