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反常识的知识?( 二 )
2018年3月1日更新:
今天无意间看到飞利浦居然也在拿这个作为主卖点宣传,宣称可以净化0.003微米颗粒物,比PM2.5小约800倍。可是0.003微米颗粒物是PM2.5的一种,相当于说草履虫比动物小800倍。
你们可长点心吧。
利益相关:笔者供职于Blueair
■来自的网友回复
原作者:豆瓣用户@爱哲
原出处:豆瓣
原文链接:
“反一次性筷子”的闹剧该收场了
“反一次性筷子”的闹剧该收场了“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关于一次性筷子种种耸人听闻的说法如今似乎已经渐成“共识”,大有“人人喊打”之势。目前正值各地纷纷召开“两会”,已有北京、浙江、河南等地的政协委员再次提出“禁用一次性筷子”的意见。如果不出意外,还将有更多的代表、委员把类似的建议提交到各地甚至全国的“两会”上去。 但是,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伴随着隆隆的电锯声,一株株的参天大树轰然倒地,一双双的一次性筷子送上餐桌……笔者屡屡在从央视到各地媒体上看到这类“公益广告”,也曾对“使用一次性筷子就等于破坏森林”的宣传深信不疑,直到后来有机会接触过业内人士,才惊觉被忽悠了好多年。 事实上,根本不会有哪个厂家会奢侈到用一棵棵价值不菲的森林原木来制造区区“6000— 8000双”价格低廉的一次性筷子。那些质地坚实、油脂丰富的优良木材也根本不适合制造一次性筷子。有人要问了,那制造这些一次性筷子所耗用的木材总不会是人为“变”出来的吧?恭喜你,答对了!一次性筷子的主要原料正是来自于人工种植的速生杨、桦树等质地疏松、油脂较少的经济林木和其它边角废木料,还有部分则用竹子制造。可见,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仅不会 “破坏森林”,而且将拉动速生杨等经济林木的种植规模。 速生杨等经济林木因成材快、效益高,曾是农民赖以发家的重要“法宝”,江苏省宿迁市前任书记仇和就曾自编“速生杨快板”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引领农民脱贫致富。而如今,由于“反一次性筷子”的种种流言渐成气候,以及造纸行业收缩产能等因素,速生杨的市场价格惨遭“腰斩”,千万树农损失惨重,其中相当多数树农将被迫不再育苗。 “环保人士”们还常用一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说法来渲染他们的诉求,即所谓的森林覆盖率远高于中国的日本、韩国等国自己不生产一次性筷子,而要从中国进口(欧、美国家中很少使用筷子,自然谈不上生产一次性筷子的问题),从而给一次性筷子产业加上了一层妖魔化的色彩。事实上,真正的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日本的农业用地有限,农产品的价格很高,当然没有条件去大量种植速生杨等林木,所以才不得不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中国出口这种产品,和出口大蒜、水果等其它农副产品并没有什么区别,根本不涉及到“损中利日”的问题。 至于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中要消耗一定的水和能源等说法,纯属废话。难道清洗、消毒非一次筷子或使用那些“卫生餐具”就不要消耗水和能源吗?到底是集中的大量熏蒸还是逐次清洗更节水、节能?保存不当或过期的一次性筷子虽有可能染上病菌,难道非一次性的筷子感染病菌甚至肝炎病毒的可能性会更小? 事实上,一次性筷子不仅大大方便了广大就餐者,减少感染各种病菌和肝炎病毒的危险,减少反复清洗、消毒筷子所耗费的水、电和清洁剂、消毒剂等,而且在上游拉动了速生杨等经济林木的种植规模,在下游其使用后的废品则是优良的造纸原料。只要善加管理,就完全可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产业。 当然,一次性筷子也有其缺点:一是漂白和消毒上的管理不善,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并可能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二是回收利用缺乏规范,以致大量的废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且增加了垃圾量。这些问题都应当呼吁政府加强管理,但是简单的“禁用”不仅将摧毁整个产业,殃及千千万万的树农和工人,给用餐者造成不便,而且在破坏速生杨等经济林木产量的同时,如果市场对其它非一次性的木筷、铁筷等的需求上升,反而会导致对森林资源和其它资源的真正破坏和浪费。 在“禁筷”问题上最积极的“绿色和平”等组织的宣传手法是很可疑的——如果说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普通大众不了解一次性筷子真正由来实属正常,难道这些“专业人士”竟不曾深入企业和田间去调查一下吗?完全有理由质疑,这些所谓的“环保组织”其实很清楚一次性筷子根本无害于原生的森林,但仍然用“拯救森林筷行动”等口号来愚弄公众、欺世盗名!他们发动学生、利用媒体,对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餐饮场所打上标签,进行丑化宣传,从而威逼社会“禁筷”来实现自己“不证自明”的诉求。这种传教式的宣传手段其实正是反智、反公益的流毒。 最后再说一下真正对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破坏的产业——高档实木地板、实木家具等奢侈品,以及高档社区中移植的那些古树原木。且不说地板和家具商们号称的“巴西进口”的木材中有很多其实正来自中国的山林,这些真正砍伐原木作为材料的高档商品竞相以“环保”为宣传口号,而社会公众以及“绿色和平”等组织对之无动于衷,却对并非使用原木的一次性筷子肆意妖魔化! 剖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前者的利益集团太过强势,尤其和媒体的关系深厚,而后者所伤害的只是那些无力自辩且没有代言人的“沉默”树农和打不起广告的小企业、小生意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反对实木地板和实木家具会真正触及到相当多数“社会精英”的高档消费享受,虽然明知其害也不敢触犯“贵人”的“众怒”,而后者不过举手之劳即可彰显所谓的“环保精神”,所以虽然明知其谬也要用谣言去“传教”。对于这号“环保组织”的宣传口号,大家最好还是要保留点质疑,以免人云亦云,落得自欺欺人,祸国殃民。
■来自的网友回复
遇到火灾该怎么办?
很多人会说:“这小学生都知道——
弯腰拿湿毛巾堵住口鼻,躲到浴室……”
如果你第一反应是这样,那本人十分建议你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之前看过一个消防员的TED,是关于火场求生的。
演讲者是多年的一线消防员,里面给出了一些颠覆我们常识的火灾救援知识。但受限于时间,讲得也不太全面。
本人后来又查阅了很多期刊资料,这里写出来作为补充——
1.遇到火灾,“一般”原则是——小火快跑,浓烟关门。
解释一下,发现火灾,如果不是两盆水和灭火器可以解决的事情,这个时候第一时间应该立即逃生。
如果不幸已经发现晚了,比如:比如门外和楼梯内都是浓烟烈火,火势过猛,不易逃生。
这个时候请不要选择直接冲下去,而是应该立即关门。因为这可以暂时阻挡浓烟,争取救援机会。
2.特别注意!关门并不是万无一失的,不耐燃材料、没有窗户的房屋,不适合避难。
如果你不是在混凝土、砖墙的建筑内,而是身处铁皮建筑或是其他不耐燃的材料所造建筑中,这时候不适用于上面的原则。
因为铁皮建筑导热性良好,接合处受热膨胀缝隙会变大,浓烟流传更快,极其不利于人员求生。
其次,钢材在550摄氏度—600摄氏度时会折损33%—55%(钢结构和重木结构各有优劣,不能一概而论,感谢,评论区的提醒,这里更正一下。),这样很可能会导致主梁接合部受力不均。铁皮建筑在火灾时容易坍塌变形,很可能对人造成伤害。
再加上没有窗户,很难存活。
遇到这种情况,别无他法,只能尽力逃生了。
3.浴室不能救命,浓烟容易侵入。
首先我们要纠正几个误区,浴室的水对于火场那般等级的浓烟和高温是没有效果的,全身淋湿只有安慰效果,意义不大。
如果浴室门、天花板为塑胶、玻璃的,是完全无法抵挡浓烟和高温的。塑胶门只要高温达到200℃以上就会融化,而玻璃门一旦遇到高温加热,门两侧内外温差大过120℃~200℃时还会发生破裂。而且要是门上方有排气孔,也同样无法抵挡浓烟。
综上,除非浴室本身有对外的窗户可以呼救或逃生,否则不建议躲到浴室。
4.浓烟较大火更为致命,往上爬你跑不过浓烟。
根据一线消防人员的统计,因火灾而丧生的人当中,被浓烟熏死呛死的人是烧死者的4-5倍。浓烟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氧化碳中毒。在一氧化碳浓度达1.3%的空气中,人吸上两三口气就会失去知觉,呼吸13分钟就会导致死亡。而常用的建筑材料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高达2.5%。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一些报道中常有“跑到楼顶获救”,但这并不代表因为“跑到楼顶而存活”。要是火灾足够久,浓烟上升是非常快的,你跑不过浓烟不说,到时候楼顶还会变成十分危险的地方。
这时候要牢记——逃生通道安全,则向下逃生,逃生通道浓烟高温,千万不要穿越,而应该关门求生。
5.湿毛巾捂住口鼻有用但不实用。
这是我国火灾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误区。
湿毛巾捂住口鼻是上世纪流行的概念,因为那时候房屋以木制结构为主,不易产生浓烟,而如今建筑大多都是钢筋混凝土,发生火灾后烟、热均不容易散去。
上面介绍了浓烟主要成分,除非挡住氧气不呼吸,否则是不可能阻挡毒气的。
其次,湿毛巾遇热产生水蒸气进入呼吸道同样会灼伤身体,意义不大。
相反,除了浪费时间找湿毛巾还要一手拿湿毛巾逃生,等于多了累赘。
要知道,火灾中逃生结合情况最好要匍匐前进,试问一手拿毛巾还怎么匍匐?
最后,部分媒体夸大其词,加上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我们一般人的防灾安全意识很薄弱,希望这篇回答能挽救更多火灾下的生命。
附上原Ted——
http://baishi.baidu.com/watch/6597046669344528028.html?frm=FuzzySearch\u0026amp;page=videoMultiNeed
注:以上内容整理自原Ted和《消防科学与技术》,仅作科普,如有疏漏,请多指教。
………………更新线………………
评论区的质疑本人看到了,经提醒,下面是找到的原文,这里不针对任何人,单纯就事论事。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301448
以上文章,说明了一些问题,可明显没有考虑到火灾中的实际情况。
发生火灾第一时间不寻求逃生,不是关门阻挡浓烟,而是立刻去找湿毛巾捂住口鼻……何其愚蠢!
现在请诸位按原文里所教,试想一下——
在混乱不堪的火场中,火星四溅,人心惶惶。这时候,你要迅速冷静地找到毛巾,然后寻找水源,接着沾水弄湿毛巾,这里注意不能太湿了,否则还会阻碍呼吸,为保持湿度稍稍拧干,然后再连续八折……请问这需要多久?
为此错过最佳逃生时间,阻碍之后逃生时的行动,承担寻找时的风险……仅为阻挡在实验中那区区20%的有毒物质,请问意义何在?
而因为不同物质燃点不同,火灾的温度不能一概而论。但一般火灾中心烟的温度会高达600-800度,周围温度也极其高的。这个时候请问实验中那微乎其微的数字对于火灾中的人有何作用?
为此,我们还要腾出一只手捂住口鼻。请问这时候该怎么匍匐前行?
我们应该明白——仅弯腰会让你吸入更多的有毒物质!两者孰轻孰重?
前文提到——人在一氧化碳浓度达1.3%的空气中,吸上两三口气就会失去知觉。阻挡实验中那多出的20%的有毒物质对一个火灾中的人只有几秒钟作用,比起找湿毛巾浪费的时间以及要承担的风险可谓得不偿失!
何况,一些人缺乏常识的人,自以为有了湿毛巾阻挡还会贸然选择穿越浓烟区,白白增加了不必要的风险。
最后,本人也查阅了《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在《干、湿毛巾对烟气的吸附作用》一文中,其中证明对阻碍部分有毒气体有作用。但考虑到火场中的具体情况,只能说湿毛巾有作用,但不实用!
………………更新线………………
消防安全知识范围太广太多,且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都一一细讲力不从心。
视频中的主讲人—蔡宗翰先生,其人是中央警察大学消防学系学士,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防灾科技研究所硕士,拥有多年一线消防经验,兼任消防署防火宣传班的授课教官。还曾获得“推动灾害防救工作特殊有功人员”奖励。
评论里这样还要说——这是民科,这些结论都是胡扯,那本人无话可说。
这篇答案本人六易其稿,评论里也有新西兰的消防工程师和构筑物消防员为大家补充其他消防知识。
在此,春节期间玩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多留心,注意防火防灾。
最后提及的一点是,本人也不喜欢筛选评论,但涉及到火场逃生,还是劳烦评论区内不要“我觉得……”。劳烦评论时多一些谨慎,拿出专业证据支撑结论。
抖机灵的也请止步。
以上。
………………再更………………
这里特别感谢 @芳芳的帅帅 提醒——
推荐阅读
- 哪些爱好可以赚钱
- 1000 元以内,有哪些不错的自行车推荐
- 鲍秀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该如何治疗?会不会造成脑瘫?看完这篇就知道了!
- 「减肥」知道这些方法,没有减不下去的肥
- 考研去北京的985211,哪些院校不歧视二本
- 申请北理MBA机会大吗 , 北京哪些mba学校可能性比较高
- 咋解茶醉
- 北京有哪些提供电视的桌游店
- 为啥一个人可以很无私,但人类却是自私的
- 去澳大利亚堪培拉旅游,当地有哪些美食,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