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推演了山水观念的转换,迁想妙得使山水获得了新的美学意义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神超形越之外 , 玄对山水,自然的山水成为山水的自然 。
人们关注山水,寄希望于山水的表现 , 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 。为了实现这时代的理想,时尚澄怀清谈的魏晋圣贤又发明了“卧游”的方式 。这种具有理想色彩和积极意义的方式,促进了山水画的独立和发展 。宗炳发前人所未言 , 给山水画的成因以一个合乎实际的诠释:“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黄饶恳源?,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丢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素以远映,则昆仑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宗炳的思想建立在山水画发展的过程中,他把以往过于精神化的山水理念,引向到视觉的理念之中,从而为山水成“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宗炳还提出了“应目会心”、“应目感神”、“神超理得” , 这是他对山水画作出的具有本质意义的界定 。千年以后 , 画家百代,然山水画的准则却千古不移 。
山水脱离了宗教的神,山水画引入了人的神,自然在神会之中体现了文化的意义,这是历史的飞跃 。“神飞扬”,“思浩荡”,山水激发了人的精神,山水画实现了人的生活理想、扩展了人的生活空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 。
唐代始于吴道子 , 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 。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 , 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 , 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 。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 , 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 。
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 。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 。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 。
“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 。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 。
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 。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 , 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 。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 。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 。
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 。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 。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 , 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 , 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 。“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 。
20世纪的黎明 , 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 , 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 。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 , 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 。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 。
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 , 经受了生存的考验 。“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 。“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 。“时代变了 , 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 。
推荐阅读
- 崩坏三和原神的世界观有关系吗 原神和崩坏三世界观深度解析
- 台娱人士在线解析:大S在台娱到底有没有黑色背景与靠山
- 《武动乾坤》绫清竹:山水画卷中的一抹清幽
- 水的宣传语,圆明园长城桂林山水泰山宣传标语
- 穷恶山水打一成语,一座山和海打一成语
- 山水万程未来可期什么意思
- 国画怎么装裱
- 采文的寓意,采的本意是什么解析是什
- 山水画用什么笔绘画好
- 《下一站歌手》第二期歌手官宣,10位歌手实力解析,2位有望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