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什么直(只是名词吗)

关于作者: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多益;张敏,陕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太原030006)
执行摘要:
“以直还怨”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而是不受礼法约束的“直”道;《直在其中》中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平等”,而是发自内心的孝道原则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认同"父子相隐,直在其中",显示了孔子"直道"理论的内涵,其中蕴含着他对探索良好社会治理策略的辩证思考 。
孔子/以直报仇/直入其中 。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之根、民族之魂的地位 。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孔子的思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相反,它们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应该说,孔子对道德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但仍有一些误解,尤其是《论语》中记载的“以正报怨”和“直于其中” 。这两句话里的“耿直”到底是不是一个意思,成了千百年来未解的争论 。
1.“以直报怨”是孔子倡导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最早提出了“以直报怨”的行为准则 。但这里的“直”的含义,两千年来一直没有定论,包括正直、正义、互惠之说 。但我认为这些意见很可能是不对的,应该说是“直”,是超越孔子道德体系的不道德的法律 。为了说明观点,我引用北京大学赵敦化教授在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时,将传统社会的道德思想与金属的价值相比较,即人的道德水平从高到低分为金科玉律、银科玉律、铜科玉律、铁科玉律四个等级 。笔者认为最难理解和把握的是“直”,这是“铜律”的第三个层次 。
首先,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之德”,即“我要为自己挺身而出,我要达到他人” 。那就是,想要被别人尊重,就要尊重别人;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得帮助别人 。这一表述被世人视为伦理学“黄金法则”的标准表述 。其次,是次于“黄金法则”的“君子之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白银法则”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想成为”的前提下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比如疾病、死亡、灾难、战争都是人们不喜欢的,应该尽力避免的事情 。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完全合乎道德的 。仔细分析这两个道德层面,我们发现“你要为自己挺身而出,你要达到别人”是一个从积极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从消极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 。两者相比,积极的“黄金法则”要求人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做好事 。“白银法则”只是要求人们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情,相对来说比较被动,消极,容易做到 。因此,积极的“黄金法则”比消极的“白银法则”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伦理价值 。这就是黄金定律和白银定律的区别 。
但圣人君子层面的道德法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的协调,所以孔子并没有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按照它去做 。他意识到黄金定律和白银定律有时几乎没有实际可行性和价值 。比如孔子批评子贡赎奴不取黄金的高尚行为:“付出即失去 。”圣人之行,可移风易俗,教可施于民,非独适己之行 。今天鲁富人少,穷人多 。如果你拿了金子,它不会伤害你 。不拿黄金就不再赎人!“鲁兹救了那个溺水的人,被救的人奖励了他一头牛 。鲁兹接受了,孔子却称赞他,因为“鲁人多救溺水者”④,由此引出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凡人之德”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视为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层次,即道德的“铜律” 。虽然铜律的行为原则是不道德的,但是这个不道德的法律也有积极的作用,因为这个原则是对不道德行为的一种抵抗 。这句话的原文是:“或者说,‘什么叫以德报怨?’子曰:‘何以报恩?报仇雪恨,以德报德 。”⑤从这段话的语境解读,孔子提出“以德报德”的思想,表明了他对“以德报德”和“以德报怨”的不同态度,表明了他对突破道德底线、损人利己行为的严厉谴责 。因为“以德报怨”固然是一种值得称道的道德修养,一旦付诸行动,危害极大,小人做坏事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法律惩恶的理由也不充分,所以孔子坚决反对 。
然而,“直”字是什么意思?这也是很多学者争论了两千年的话题 。首先,历史上权威学者一直将“直”解释为“正直”或“大公” 。如宋代理学家朱对“以直报怨”的评价如下:“对于有怨者,爱憎分明,乃至公而无私,所谓直爽 。”但是,如果我们把“直”理解为“正直”,这两句话的意思就冲突了 。语法上,“以德报怨”中的两个“德”是名词,都是“善良”的意思 。“直为怨”的“直”字是形容词,但“怨”是名词 。一句话中两个词的词性不一致,显然不符合孔子作为语言学家的说法 。而且,如果把“直”理解为正直的“德”,把“直”的意义看重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把这句话变成了抱怨的“德”,岂不是自相矛盾?后来有学者把“直白”理解为“值得”、“对等”、“等值” 。于是,“直爽”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以命还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相当于说“直爽”我觉得,这种理解恐怕是不恰当的 。这种理解要求你对别人的行为采取对等的回应,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决定自己对别人的态度 。会不会做出一些诸如“冤冤相报何时了,原谅他人吧”之类宽厚温和的儒家教诲?那些自古流传的话,变成了废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