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 孟母断织教子翻译?孟母断织教子 文言文翻译急急...?( 四 )


孟母决定搬家 , 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 , 当时 , 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 。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 , 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 , 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 , 讨价还价 , 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 。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 , 这样下去 , 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 , 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 , 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 , 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孟母想 , 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 , 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 , 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 。母子搬迁到这儿后 , 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 , 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 , 演习礼仪 。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 , 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 , 随子思的弟子学习 , 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 。
孟子虽然天性聪颖 , 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 。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 , 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 , 贪玩的本性难移 , 有时就逃学 , 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 。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 , 孟母正在织布 , 知道他又逃学了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 , 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 。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 , 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 , 若吾断斯织也!” , 教育孟轲 , 学习就像织布 , 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 。只有持之以恒 , 坚持不懈 , 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 才能成才 , 不可半途而废 。逃学就如同断机 , 线断了 , 布就织不成了 , 常常逃 孟轲幡然大悟 , 从此勤学苦读 , 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 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 , 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 。有一次 , 邻居家磨刀霍霍 , 正准备杀一只小猪 。孟子非常好奇 , 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 , 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 , 孟母就后悔了 , 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 , 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 , 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 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 , 行必果 。”
孟子娶妻以后 , 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 , 认为她太过倨傲 。有一天 , 天气十分炎热 , 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 , 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 , 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近来 。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 , 孟子异常生气 , 认为妻子行为放荡 , 不守礼节 , 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 。孟母知道以后严厉斥责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 , 才能进去 , 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 , 是你先失礼节 , 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 。听了母亲的话 , 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 , 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 , 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 , 与妻子和好如初 。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 , 其识见令人敬仰 。
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 , 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 , 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 。在齐国 , 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 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 , 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 , 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 , 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 , 出嫁则从乎夫 , 夫死则从乎子 , 礼也 。今子成人也 , 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 , 吾行乎吾礼 。”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 , 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 , 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 , 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