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边白菜是哪的菜?金边白菜是什么地方的菜?( 二 )


首先,要烹好“小鲜”,主观上要做到我愿意,想把这个“小鲜”做好,所以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去想办法把这“小鲜”做好,这就是目的明确、态度端正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每天对着含羞草说"我恨你",含羞草不几天就枯萎了;如果每天说“我爱你",含羞草会长得越好,“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说的就是要用心,要真心,有爱心 。如果你是胡凑合,则断不会做出可口的饭菜来 。即就是大厨、名厨也要用心负责,否则他在“心不在焉”的状态下也做不出好东西 。大至治国,小至管理,也是一样的,心存善念,用心尽力,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夙夜在公,天下为公,才能给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 。
第二,要保证食材的新鲜,这是基础 。当年北京各大饭店的名厨师,每天早上亲自到朝阳菜市场为饭店买菜,菜市场开门之前,他们在大门口打太极拳,或者相互交流厨艺 。天下粤菜在广州,广州粤菜在潮汕 。潮汕人烹饪的秘籍就是食材严格把关,一定要新鲜 。大厨们也是经常自己去采购食材,甚至自己去田里采摘,这是每天必做的功课 。淮扬菜选料严谨、因材施艺,选料讲究时令新鲜,原料 “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 。说的是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什么季节,吃什么菜 。汪曾祺记载了学人王世襄的故事 。“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 。世襄以此为一乐 。据说有时朋友请他上家做几个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都是自己带去” 。“听黄永玉说,有一次有几个朋友在一家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去表演一个菜 。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 。他做了一个菜:焖葱 。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 。做焖葱,用的葱就颇为讲究 。王世襄的儿子王敦煌说他爸做焖葱,就是京葱之中的大葱 。但是并非所有的大葱都能入菜,必得是在霜降之后、上冻之前,从地里起出来的大葱 。因为只有在地里经了霜,葱质才会变得脆嫩可口,也只有这样的大葱,才能称得上是上品大葱 。即使是最优质的大葱,优质期也只能延续到来年的正月十五,此后大葱的品质,就日趋下降了 。这位北京文化圈中的“烹调高手”,买起菜来也是事必躬亲 。20年前,王世襄每天早晨在朝阳市场,响铃就往里冲 。据说从前给班禅做饭的刘文辉,就和王世襄一块儿买菜 。因为王世襄买菜说的是行话,大家都以为他是后厨大师傅 。
治国也是这样,管理者要了解民情,体察民情,要到最基层去,要到社会一线去,到市场里面去,了解第一手、最鲜活、最客观的情况 。从而以小观大,准确把握国家调控的力度,国家政策的适应性,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预测国家经济发展的走向等等,以便做出对应的调控,或在制定制度时做一参考,保证政策措施不剑走偏峰 。英国前首相伊丽莎白周末常给家人买菜做饭,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就经常挎着菜篮子去市场买菜,我想她们绝不是为了买菜而"买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们成为杰出的治国行家和世界知名的政治家 。
第三,要讲究刀工 。不管加工什么,要切得薄厚均匀,整齐划一 。烹制的时候才能同时均等受热,同等入味,同时成熟,不做夹生饭 。成菜后色、香、味、形各呈其姿 。陕菜的刀功堪称一绝,可以单手切肉,肉片薄如纸;可在绸布上切肉丝,而绸布无损;可将猪耳朵切得细如毛发;可用前推后移的“来回刀”双切肉丝,等等 。淮扬菜也注意刀工,尤以瓜雕享誉四方 。刀工不是表演,不是画蛇添足 。好的刀工成菜视觉靓丽、口感独特、锦上添花,引人食欲 。
治国也是,要有平等观念,要一视同仁,民胞物与,不厚此薄彼 。如《道德经》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换句话说,就是要公平、公正 。所以关于“治国”,《道德经》提出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正“是什么,首先要心正;其次要身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再次要行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合乎法度 。老子把“正"和"奇"放在这里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更进一步说,“正”的重要性,强调不能搞邪门歪道,不要瞎折腾,比如不要把山涂绿以示林广、把白塑料纸放在山上以示羊多、统计数字造假、摆假花假树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上边一套底下一套等等,欺上瞒下,玩弄心机 。这样不要说做菜做不好,治国更会一团糟 。蔡京和秦桧都是宰相 。他们都贪吃成瘾,只会吃不会"烹",腐败成性,公平、公正、正直在他们的眼中如同玩物 。治国把国家引上他途,在历史上留下了累累骂名 。秦桧至今在岳庙前长跪不起 。侍从乾隆左右的秦桧的后代子孙秦涧泉,甚至不得不写下了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对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