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古建艺术赏析 泰宁古城( 二 )


“筑堤墙”(又称马头墙)是泰宁明代古建筑资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壁厚大于40厘米,基础深度大于2米 。底部铺专用大睡砖,上部用薄砖空砌筑 。填充方式达到顶部,高于屋顶,说明对消防安全的重视 。屋脊上铺满了亭子式的灰色大瓦,一些中墙用长石板覆盖,远远望去显得雄伟壮观 。马头墙一般是3级,很多是5级,比较厚 。墙上有各种吉祥的装饰 。现代建筑中常用的砖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但直到战国时期才被广泛使用 。与木结构建筑相比,砖的发展和使用缓慢,没有形成大的建筑规模 。明朝以后,砖石的使用变得更加普遍 。
泰宁明代古建筑中砖石材料的装饰应用也非常娴熟 。至今,尚书古建筑保持框架挺立不倾斜、极少腐朽,与其特殊的基础工程密不可分:沿柱排列方向铺设的水平条构成完整的框架,使基础稳固牢固;柱高40厘米以上,形状有圆形基础、四边基础、八边基础 。雕草、动物、象征图案、素色粉底等30多种 。尤其是《尚书》二楼门楼的砖石雕刻艺术,艺术水平非常高,典型地体现了明代官署建筑“精而富”的风格,两边一门 。枕石内部支撑大门,外部称为“门墩”,既是建筑构件之一,也是一种精美的石雕工艺品 。
【室内装饰】泰宁古建筑室内装饰既注重传统工艺,又具有地方特色 。大殿正面配有雕刻精美的高栏杆,与环绕前殿的“U”形回廊融为一体,是泰宁独特的地方处理手法 。部分装饰包括檐廊前的了望塔面板、门窗、隔断扇、门楼、须弥座、石柱间的雀替、匾额、屏风、神龛等 。门楼是内置的,有一个石头框架 。有一定深度的大门护坦,全身大踏步,砖砌隔墙,石制门柱,白朴方上斗室和如意斗室组合支撑屋架和屋顶 。制作工艺和种类有:木雕、石雕、砖雕、彩画、灰塑、描金;采用圆雕、高浮雕、低浮雕、透明雕、线雕、凹版雕、正面雕和陆地雕;摆件主要有荷花花瓣、万字纹、如意灵芝、花叶玄参、鸟兽等 。层次感强,立体感强,文化底蕴深厚 。
【天井】尚书古建筑讲究天井,最直接用于采光和空空气流通 。由于面积小,它们就像深井,因此得名 。天井串联前、中、后厅,两侧有厢房,一个“小天井”与中、后厅的堤上墙隔开 。因为四间房子屋顶的雨水流入天井,乡亲们也把这种结构的房子称为“四水归堂” 。在多雨的南方,天井在房屋结构中非常常见,而泰宁是一个多雨的县城,这也是泰宁尚书古建筑中有很多天井的原因 。进入大门后,“三殿九楼”内有前后天井,可以减少建筑屋顶的长度和面积,便于雨天排水 。天井由大块石头制成,呈棋盘状;将入口和出口通道雕刻成花、鸟和动物的图案;内置石花台、样式、石缸,用于养鱼、插花、蓄水、防火 。
【硬峰屋顶】尚书古建筑群屋顶为硬山式,出现较晚,但宋代《建筑法式》中没有记载 。明清时期,由于广泛使用砖石建造房屋,硬峰房屋被广泛使用,硬峰木架没有外露,有利于防火 。
明清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座高峰,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由于木结构是中国的主要建筑材料,很难保存,而且木材容易腐烂,所以虽然历史上有无数辉煌的建筑,但幸存下来的很少 。唐朝以前的建筑已经消失,清朝是主要的 。所以说泰宁尚书的古建筑能够保持明代的建筑规模不可谓不简单 。
中国传统古民居总有“晋北皖南”之说,指的是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 。山西民居叫“金派”民居,皖南民居叫“徽派”民居 。泰宁明代民居不同于“徽派”民居,具有泰宁地方特色 。泰宁在古代被称为“杨珊” 。有学者建议泰宁以明朝为主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