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语出《庄子·大宗师》和《庄子·天运》 。
这句话被后世误解的很多,多是因为没有通读全文,望文生义了 。就像很多情侣分手之际都喜欢写一句“相忘于江湖”,其实和庄子的原意一点关系都没有 。
我们以《大宗师》一文来解释这句话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何为“相忘于江湖”?庄子讲了几个生动的故事
泉水干涸之后,水中的鱼都暴露在陆地上 。这些鱼互相吐水润湿对方,以此来表示不愿意就此死去 。
所以,庄子说,与其这样做,那还不如就此消泯于“江湖”之中 。
这句话被误解为,和互相苟延残喘十分的友谊来比,还不如大家互不相识,在江湖里游曳 。被强行解释为“恋爱”领域里的分手金句也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 。
但是,我们需要真正明白庄子说的“江湖”到底是什么意思 。
这个“江湖”不是指具体的那个带水的江河湖海,而是指“天地”、“宇宙”一类的环境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庄子说,这样“相濡以沫”地活着,实际上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 。鱼离开了水就会死亡,这是规律,所以与其这样苟延残喘,那为什么不坦然地顺应自然法则,回归到“天地”之中呢 。
这里庄子提出了一个词,叫做“相忘”,表露的是庄子如何来看待死亡的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庄子绝不是劝这些“鱼”去坦然地死亡,而是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什么叫做“死亡” 。
庄子又讲了一个故事 。
几个人一起讨论人的生灭,他们认为人来自于天地,所以最终也应该回归于天地 。而人就像材料一般,死亡只不过是这一生命形态的消亡罢了,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将被天地所重组,这是另一种新生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有一天,其中一个人即将死亡,朋友们来看他,用很轻松地语气说:“不知道你消亡之后,这些材料会变成什么呢?是重组为飞虫还是走兽?”
这个将死之人却说:“不能有这样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是干预了世界的平衡 。就像我们冶金铸造一般,材料自然不能跳出来和我们说,它要变成什么样子 。那么人也不能要求世界将自己化作什么具体的事物 。”
这个过程就被庄子描述为“相忘” 。
庄子还编造了一个和孔子有关的故事,做了一个较为形象的对比 。
说有个人去世了,孔子派子贡前去吊唁 。子贡看到死者的朋友们围绕着死者唱歌跳舞,一点也不感觉悲伤 。
子贡感觉有点接受不了,回去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孔子说:“这些人是超脱世俗之外的人,他们有他们生活的道理,和我们不是一类人 。”
并且在这个故事里,孔子也提到了那群鱼的做法: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
是说,孔子这些人讲求礼义,其实是入世者,用条条框框将人束缚在一定的规矩之内,就像建造一座池塘来养鱼一般;而那些出世者,他们并不在意生死,将自然万物看做一个整体,包括人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此消彼长,并不会真的消亡 。
既然不会真的消亡,那么人的死亡只不过是换一种形态罢了,又何必悲伤呢?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庄子通过“江湖”的存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庄子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并不是为了告诫人们看淡死亡,而是讲述了一种处事态度 。即:
不要过于干涉事物的发展轨迹,一切变化都有其规律 。
庄子提出了“真人”的概念,其实就是道家经常提及的: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
春秋时期所说的“圣人”,不是后来儒学中的圣人,而是指如伏羲、三皇五帝等等上古的先贤,这些人治理国家的办法就是“无为”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庄子说,既然真人是和天地同一思想,那么治理国家就像天地这般超出物外,以绝对公正的眼光来看待世事发展即可,何必推翻已有的大规则,制定小规则呢?
在“相濡以沫”的故事之后,庄子总结道: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