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书评:
题目: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
作者:张文宇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建立了先进的耕作制度,实现了古代农业生产的高水平,而且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和积累,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黄河中下游农业气候特征的总结 。然而,二十四节气自形成以来,在中国其他地方得到了广泛而灵活的应用 。
在《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中,贵州大学教授张文宇分析了二十四节气,这是一种基于古代天文学的农业历法 。中国古代人的季节最早是根据物体即动植物的外貌来确定的,比如观察太阳在不同的季节和月份出山入山的不同位置,观察影子长短的变化 。《吕氏春秋》中有“察阴下堂,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也就是说根据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 。到目前为止,中国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有一些老人可以利用这种经验 。出土的甲骨文表明,早在殷商甚至更早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根据太阳阴影进行了测量,然后将每天的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形成了农时节气,进而发展为阴阳历 。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张文宇教授在书中解释说,冬至是中国古代天文年的起点 。《后汉书·律志》云:“天有终,周有岁,景无 。四周,一千四百六十一天,而场景的开始就是一天的结束 。如果你把一周除以一天,你会得到三百六十四个部分中的一个,这就是一年的天数 。” 。这是基于冬至中午四年后阴影长度变化一周的实测数据,这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每年的确切天数是365.25天 。南朝刘、宋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改进了冬至时间的测算方法,进一步大大缩短了误差 。
今天,正如我们所知,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由于旋转轴向黄道面倾斜,地球赤道部分被太阳、月亮等恒星吸引,使得地轴围绕黄极缓慢移动 。它大约26000年移动一次,这被称为年周 。这意味着一年后,冬至将每年在黄道上向西移动约50.2秒,形成岁差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天文学家都在根据当时的计算工具,尽力提高岁差和历法的精度 。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和应用智慧的普及结晶 。《古代天文历法讲义》一书指出,天气的“时”和农业活动的“时”都要求反映农业气象条件、四季变化、冷暖、阴雨 。《尚书·尧典》中提到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是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气 。《左传》记载了立春、长夏、立秋、立冬 。西汉时期,《淮南子》开始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指出,二十四节气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反映的是季节,二分法、二分法、四分法表示的是季节,一年分为四季 。“从根本上说,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决定的”,“二分法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适用于我们所有的地区 。四季由立法划分 。第二类反映气候特征 。比如微热、大热、夏热、小寒、大寒直接反映热情,而雨、谷雨、小雪、大雪则直接反映降水现象 。也有反映气温下降过程和降温过程的白露、寒露、初霜 。第三类资源反映的是动植物的外貌,而小满和莽种反映的是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 。恶臭和清明反映自然现象 。书中提到,二十四节气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新的内容也有所发展 。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至关重要 。作者系统梳理了不同时代的正史,以及《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国语资源网》《左传》《吕氏春秋》《礼记》《尔雅》《淮南子》等中国古籍 。
我们今天说的通识教育,其实在古代就有体现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包含天文学和历法知识 。比如汉乐府中的著名民歌桑:“东南角日出,看我秦家 。秦有一个好姑娘,名叫罗父 。罗福喜欢养蚕,在城南角采桑 。这首诗的第一句指出了早春的天象 。作者指出早春,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 。诗歌之所以写早春的天象,意味着少女罗浮不仅美丽,而且勤劳(初春乍暖还寒) 。最后一句“采桑城南角”,也是关于早春的天象,因为在中国的黄河流域,早春阳光从南方照来,南方的枝叶会生长得更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