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我人生中的三个“贵”人( 二 )


晚上 , 躺在建房工地的棚里 , 翻来覆去问自己 , 郑州连一个熟人都没有 , 去郑州干啥?思来想去 , 不知为啥 , 突然想到了《河南农民报》 , 第二天 , 骑车跑到公社邮电所借了几份农民报(已改名河南农村报) , 回到家里 , 打开报纸一看 , 兴奋地高叫起来 , 去郑州找工作不用愁了 , 报纸上有个“帮帮忙”栏目 , 可以免费刊登各种供求信息 , 放下手中的报纸 , 立即写了一份求职信息 , 寄给了河南农村报 。
山尽水尽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99年4月 , 一天 , 正在打扫新房的我 , 接到一个自称郑州某培训中心主任的电话 , 让我去郑州见个面(面试) , 就这样我来到了举目无亲的郑州 , 面试过关后 , 主任给我分配的任务是 , 负责招生简报编写印刷外 , 出差到全省各县联系招生工作 。
在这家培训中心工作的日子里 , 仍然没有忘记当初离家外出打工当记者的初衷 , 白天工作 , 晚上伏案给报纸写稿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家培训中心主任 , 也是个喜欢看报纸读书之人 , 中心订了很多份报纸杂志 , 为我写稿创造了难得的条件 。 一篇稿件还获得郑州晚报500块钱新闻线索特等奖 。

利用信息:2000年5月 , 一天晚上 , 在翻阅大河报时 , 发现有个“特别求职”栏目 , 免费刊登求职启事 , 我连夜写了一首:豫南老吴 , 打工郑州;文化不高 , 脑子还中;有啥特长 , 看看就知;新闻广告 , 企划营销;院校招生 , 还算精通;除了勤劳 , 还有吃苦;一生奢望 , 多交朋友;这匹野马 , 谁人相中 。 发给大河报 , 当时正值大河报发行鼎盛时期 , 一天下来 , 我的传呼机收到400多家单位电话 , 经过筛选 , 我选择商丘一家企业驻郑州市场部经理 。
当时 , 不少朋友问我 , 老吴 , 你外出打工是为了当记者 , 为啥没选择去新闻媒体?而选择去了企业?说实话 , 我也去了几家新闻媒体(记者站) , 通过几天接触和交谈 , 我所去的几家媒体名义上是招记者 , 实际是在招拉广告的 , 给你办本报社内部记者证 , 名气小点的媒体 , 一年 , 要你完成几十万版面费 , 名气大点媒体 , 一年 , 要你完成甚至上百万版面费 。 咱没那本事干不了 。
【光伏产业|我人生中的三个“贵”人】
乱象:不是揭短 , 在那个郑州街头破昌河面包车挡风玻璃 , 都敢放置“新闻采访”牌到处招摇过市 , 要想当个记者 , 凭的不是你有多高学历 , 凭的不是你会不会写文章 , 只要你的口才好 , 只要你的胆子够大 , 完成分给你的版面费 , 给你办本报社内部记者证(工作证) , 你就是“记者”了 。
我把郑州街头新闻采访车泛滥现象 , 以“从郑州街头新闻采访车泛滥说开去”为题 , 写了一篇杂文的帖子 , 发在几家有影响的论坛上 , 得罪了不少人 , 也接到不少威胁电话 , 胆小的妻子得知后 , 为了家庭安全 , 强逼着我把帖子删除掉 。
来的都是客 , 一个得罪不起 , 上面要求对不持正规记者证的新闻记者 , 受访单位和地方宣传部门可以拒绝接受采访 , 一些网站“记者”拿的虽然只是工作证 , 你不接待和拒绝采访可以吗?前脚离开后脚给你来篇负面 , 好事不出门 , 坏事传千里 , 正面新闻没人转发 , 负面新闻稿 , 只要一上网站 , 很快遍地开花 , “野狼”你不管它 , “真狼”真的来了……一位县宣传部负责人曾向笔者诉苦道 。

不忘初衷:2002年5月 , 一天 , 副经理从外面调研市场回来 , 跑到我办公室问我 , 经理 , 你不是还想继续干记者吗?刚才我顺便去人才市场里转了转 , 北京一家报社正在招记者 。 一听这话 , 拉着副经理骑上自行车冲向人才市场 , 从此 , 又干起了我的新闻老本行 , 再也没改过行 。
滴水之恩 , 涌泉相报 , 三个“贵”人 , 给我人生的影响是 , 中国青年报让我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山村邮递员;吴江报让我结识吴延元社长圆了我的记者梦;河南农村报不但帮我在郑州找到了工作 , 也为我留在郑州创造了机遇 , 成为一个郑州人 。
知识改变命运 , 读书改变人生 。 这句话在我身上得到了最好印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