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吃肉称为打牙祭?

  • 01过去人们逢年过节时总要想方法弄点好吃的 。那时候所谓好吃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吃点肉 。有肉要先献给祖先——祭祀 。祭了祖先之后便将这肉“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那时能吃上点儿肉的机遇一年也就那么几回,所以凡有机遇吃肉,统统被戏称为“打牙祭” 。
    【为什么把吃肉称为打牙祭?】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关于“打牙祭”有这样一段描写:“伙计们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 。”看来,“打牙祭”就是吃牙祭肉 。
    “打牙祭”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和社会现实相联合的产物 。古人向来看重祭祀运动 。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祭拜已逝亲属或者在天神明 。有好吃的自然也要先分给神仙祖宗吃,以求神明保佑 。古代祭祀中,牛羊猪是常见的祭品,皇家祭祀全牛全羊,这样做普通人确定蒙受不起 。所以,百姓通常是在神龛或者祖先灵位前放上一块肉, 点上冥币、蜡烛,以示祭告 。人们以为,祭祀的贡品是神祖的吃食,人吃了很吉利 。所以,皇帝经常把祭肉分给王公大臣,分祭肉的故事也史不绝书 。
    此俗流入民间,家长们通常会把祭完神祖的贡品分给家人吃 。过去,人们的生涯程度不高,而且肉价昂贵,平时吃肉都是奢求 。只有逢年过节,人们能力借祭祀的光,吃上些“祭肉” 。因而,这样难得的吃肉机遇就被人们戏称为“祭牙”,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打牙祭” 。随着人们生涯程度的进步,能吃上肉已经不再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奢求了 。这种“打牙祭”的说法也就渐渐地被人们淡化了 。但是,在老一辈人心中,“打牙祭”却承载了一个时期的历史,记载了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