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脏腑的?

黄芪、当归、地黄、滋肾阴、附子、滋肾阳、菊花、清肝明目……这些药物的功效深入每一个中医工作者的心中 。如果我说黄芪不补气,当归不补血,地黄不滋阴,附子不壮阳,菊花不清肝,岂不是与世为敌?听听作者的勇气,跟大家说实话,讲道理 。
翻开中医教材,目录已经完全透露了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开放分类目录为解表药、解热药、止泻药、利水药、祛湿药、滋补药等 。这种分类很明显地暗示了中医的研究是紧紧围绕着中药的功效来进行的 。但仔细想想,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 。当我们看到患者出现气虚乏力的症状时,是否用黄芪补气?
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最后一个工具和手段,服务于中医思辨的全过程 。如果我们没有独特的中医视角,仅仅记住药物的疗效很可能不足以胜任临床医生的工作,也是本末倒置 。
比如服用中药后,会引起腹泻、血压升高、止泻、利尿、出汗等对人体的影响 。这是服药后的一种现象,一种结果,是人体和药物各种复杂变化后产生的一个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各种方法的空相” 。所以,如果我们抱着一个虚无缥缈的阶段去治病,结果可想而知 。多少人每次看到失眠都会加酸枣仁,临床疗效尽人皆知 。凡事皆有因必有果,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找到背后的原因,才能准确的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
那么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脏腑的呢?这里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
103010说:“夏菊花开,冬秋花开,四齐,满露霜,叶枯花开,苦中带甜,性温 。以前说可以去风热,益肝补阴 。但是,我不知道有那么多精英得到金水,而且它能造福金水和两个脏器官 。所以,补水生火,益金,平木,平木,息风,降火除热,治各种风导,其目的是深刻而微妙的 。黄入金水,分阴;白,入金水阳分;红色,女人的血点 。都可以入药,都是神仙开导的 。”李时珍不可能有这种见识,除非他读了很多书 。菊花九月采,霜降露 。叶子没有落下,花也没有落下 。别的花已经枯萎凋零,它却能经受风吹雨打,不凋谢 。
叶《本草纲目》说:“洋甘菊气平,秋色金黄,入太阴肺经,味苦无毒,有土南之火味 。入少阴心经,气味下降,味苦,清火 。火抑金胜,花开于秋,故有独特的秋金气息 。所以是造风木的药,一切风归肝 。
两本书对菊花的分析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 。菊花满眼秋金,气味下降,苦涩清火 。它的采摘时间正好是自然界最完整的金水,这个因素是这种药发挥作用最重要的保证 。菊花,一种燥热杀寒之气,能起到平肝、清肝、明目的作用,又有其性温,导致人们服用菊花后有清肝、明目的功效 。它的主要对象是肺,以天地之间秋天的黄金性质来加强人体肺的降温功能 。肺的降温稳定了人肝的上升,这样看来就获得了一个完整的因果链 。如果病人的肺-
学习中医,不能机械地背诵功效和用法,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问一问这个药为什么有这个功效,想一想它的性质和味道,多看看古籍,知道它在人体内是怎么起作用的 。比如对于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治中风(侯氏黑粉) 。甚至可以用来排尿排便,所以我觉得菊花是凉肺平肝的药 。
此外,黄芪被所有人视为补气 。是真的吗?
笔者认为黄芪不是为了补气,而是为了减少气的损失,增强脾胃调和中焦的能力,加强脾胃运化气血的功能 。一切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我们体内的气之所以能为我所用,主要来源于脾胃微妙的水谷 。
黄芪为脾胃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黄芪增强脾胃运化气血的能力,通过巩固中焦的浮散之气,加强脾胃的健康运化 。《本草经解》说“黄芪微温,少阳之气升于天春 。入少阳胆经,少阳三焦经 。它味道甜美无毒,有和平的泥土味道 。入太阴脾经,气味上升 。阳也,脾主筋,能解毒、温、生肌,故治痈、久溃、排脓止痛.也就是说,黄芪主要是一种重要的养气药物,生命要素是丙春木的升气 。清气升气自然会使人体的气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在肺的上焦,黄芪进入肺经只是这种升发作用带来的,所以大量的气是升发到中上焦,气灌进肺,肺主皮毛,皮毛的气活动表现为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所以黄芪又能辟邪;皮毛自然浓密结实,黄芪可固表 。头发收了,向外飘的气自然会减少 。由此可见,黄芪进入人体的多米诺效应才是其所谓补气的真正原因 。
黄芪的使用只是利用了它的生发属性,改变了人体气机的开合,调动了人体某些部位原有气血的灌注,改变了人体整体气血的重心分布,从而达到补气的作用 。所以说黄芪不补气,但其升气壮气引起的现象叫补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