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病”的认识甚至早于对“证”的认识

来源:中国中医杂志作者:李何
编者按:病、证、症是人体疾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不同层次的反映 , 对病、证的诊断缺一不可 。病、证、症三位一体的诊断思维模式 , 逐渐发挥了中医在疾病诊治中的优势 。旨在厘清病、证、症的概念 , 构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诊疗模式 , 勾勒中医诊疗的基本框架 , 全方位、多层次体现中医诊疗特色 , 丰富中医诊断内容 。本版分为两部分刊登全文 。
病、证、症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 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反映疾病的特点 , 它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 是相辅相成的 。以病、证、症综合认识和描述疾病 , 可以使中医对疾病的治疗针对性更加立体、准确 。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 , 诊断、辨证、辨症相结合的诊断思维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多 ,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此 , 本文明确了病、证、症的内涵和外延概念 , 构建了诊断-辨证-症状识别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 , 旨在完善中医诊疗体系 , 全面体现中医整体观特点 , 为临床有效诊疗开辟思路 。
疾病辨治
【中医对“病”的认识甚至早于对“证”的认识】“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的概括 。中医辨证论治历史悠久 , 对疾病和病名的概念解释和规范化理解不断完善 。
疾病名称的标准化
中医流传至今 ,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记载了许多疾病的名称 。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长沙 , 1990年)曾提出“每种病的具体名称为病名 。名称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疾病诊断概念 。”这个病名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出“病”是疾病的全过程;其次 , 认为“病”反映了疾病全过程的病理变化规律;第三 , 说明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 从而构成其自身的特点 , 使每种疾病与其他疾病有本质的区别 。
现有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病名包括有一系列症状的病名 , 如肺痈、肺结核、肺痿、痰饮、厥证、癫狂等 。这些病名比较全面和笼统 , 大部分符合病名概念的要求 。也有以单一症状为病名的病例 , 如腹痛 , 其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复杂 。从内脏位置看 , 可能属于胃、肠、脾、肝胆、膀胱、子宫等脏器 , 特异性不强 。《中医内科学》收录的有咳嗽、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多种病名 , 都只表示一种临床症状 。
疾病辨治
中医对疾病的辨证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 , 对“病”的认识甚至早于对“证”的认识 。
殷墟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有疟疾、疥疮、疥疮、龋齿等20多种 。《内经》提出了热论、咳论、痿论、痹论等病名 , 方药与相应的疾病相对应 , 即包含了辨病的思想
今天 , 许多学者对辨证论治的思维和应用有不同的看法 。《素问奇病论篇》吴伟、青理金主张辨病既要以中医疾病为基础 , 又要以西医疾病为基础 , 做到中西医病名对应 , 优势互补 。《神农本草经》张在良、程攀基认为 , 不应避免辨病(西医名称)与辨证(中医证候名称)相结合;中医对疾病的古名 , 临床上不应过分苛求和提倡 。张在良强调 , 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不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用西医的辨病代替西医 , 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中医临床 , 会影响中医的临床疗效 , 干扰中医特色的发挥 。
结合中医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 , 笔者认为进一步规范中医病名 , 可以为更好地辨证论治提供可能 , 故提出以下观点并与同行交流:应继续使用与西医相似或相同的中医病名 , 如哮喘、哮喘、痴呆、癫痫、痢疾、便秘、抑郁、痉挛、疟疾等 。对于古代文献中的一些疾病 , 需要找到现代对应疾病的名称 , 有助于详细研究和理解应用 。比如黄汗应该与现代黄疸疾病有关 , 《难经五十六难》中的“赤沃”应该与红带有关 。有些病名是中医的经典描述 ,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医 , 应该继续使用中医的病名 。比如梅花和跑豚就是两种功能失调的疾病 。半夏厚朴汤、海豚润肠汤(或桂枝贾贵汤)的临床疗效优于现有西药 , 而中医生动的命名使一系列症状具有专有性病名的特点 , 应加以利用 。有些疾病要用现代医学标准诊断更明确的疾病来命名 , 比如帕金森病 , 在中国古典医书上没有看到过 。但中医有相似的症状描述和病因病机的论述 , 大多认为属于“震颤综合征”、“休克”、“痉挛”范畴 , 属于虚实夹杂证 , 多从肝、肾、风论治 。现代医学认为“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 表现为震颤、肌肉僵硬、运动减少和姿势反射障碍 。“帕金森病”不同于“震颤综合征”和“抖掉rdquo”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