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个大文学家叫徐文长,我国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徐文长-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

明朝有个大文学家叫徐文长,我国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徐文长-

文章插图
徐文长的一生可以用这首十字歌来概括,这位明朝的才子堪称”中国梵高“,生时寂寞,死后为后人顶礼膜拜 。
徐文长年少即以成名,六岁日诵千余言,九岁即可作文,十岁时作《释毁》,轰动全城 。神童之名远近闻名,被时人比之为刘晏、杨修 。
这样一位天才,在科举之路上去屡遭挫折 。二十岁那年,才勉强考中个秀才,此后一次又一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始终也未能中举 。
这也并不是偶然的,当时以八股取士 。而徐渭年少时便喜欢博览群书,讨厌八股文字,加之个性张扬,很难写出合格的,死板规矩的八股文来 。
虽然明知八股文毫无用处,对一些科举出身而无才学的官僚一向嗤之以鼻,但毕竟是当时文人在政治上的唯一出路 。屡试不第,前途无望,对一个心高气傲的读书人人来说绝对是最大的打击 。
而他命途多舛的经历,更是让人唏嘘:
三个月时父亲即病故 。
四岁时,二嫂杨氏去世,他便要像大人一样迎送吊唁宾客 。
十岁家道中道,生母被遣散出门,仅仅十岁的他与逃跑的仆人对簿公堂 。
十四岁,嫡母去世 。
二十岁,入赘潘家 。
二十一岁,二哥去世 。
二十五岁,大哥去世,家产被无赖霸占 。
二十六岁,妻子潘氏去世 。
他就像个天煞孤星一般,亲人接二连三去世,家境陷入困顿,纵然才华横溢却无处施展,心情跌到了谷底 。
而接二连三的打击对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他逐渐在放浪狷狂的路上渐行渐远 。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对徐渭来说,是一生中最幸运的短暂时光 。在这之前,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频繁侵扰,由于兵备检弛,官吏无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 。徐渭一方面写诗歌对此进行尖锐的抨击,一方面满怀热忱地投入到抗倭战争中 。
他虽然身无一职,却几次换上短衣,冒险随军队来到前线,观察形势,然后记录下战事的经过,分析成败的原因,向有关官员提出破敌的方略 。
这些文章大多数写得比较切实,不同于一般的书生议论 。当时总督东南军务的直浙总督胡宗宪读了这些文章,又听说了他的才名,便将其招入幕府掌文书 。
布衣文士依傍军事大员谋取名利,是嘉靖以来的普遍社会风气 。徐渭在穷困潦倒之际,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
入幕之初,凭着自己素来对抗倭战争的关注,亲临抗倭前线的实践,以好奇计喜谈兵的性格,为报胡的知遇之恩,他向胡宗宪献计献策,运筹帷幄,屡出奇计大破倭寇,为胡宗宪所赏识 。他也希望借助胡的力量,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 。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胡宪宗后台严党赵文华死 。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在很多大臣的眼里,胡属于严党 。赵文华已死,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眼看胡宗宪的抗倭大计即将毁于一旦 。
就在胡宗宪绝望之际,舟山捕获白鹿,徐渭为胡宗宪代撰《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表》、《再进白鹿一品俸谢表》等并献于朝中,得到嘉靖的赏识,视为祥物 。胡宗宪因此获得嘉靖的支持,保住了地位,继续抗倭大业 。自此,胡宗宪对其更为倚重,对他放荡不羁的性格,也格外优容 。
据史载,徐渭常常与朋友在市井饮酒,总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开着大门等待 。有人报告胡宗宪,说徐秀才正喝得大醉,放声叫嚷,胡宗宪反而加以称赞 。
当时胡宗宪权重威严,文武将吏见其都不敢抬头,而徐渭戴着破旧的黑头巾,穿着一身白布衣,直闯入门,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朝廷多年曾经炙手可热的首辅严嵩被免职,徐阶出任首辅 。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受到弹劾,并于次年被捕至京,后因平倭有功,只受到免职处分,徐渭也就此离开总督府 。
到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再次被捕入狱,死于狱中,他原先的幕僚也有好几人受到牵连 。
徐渭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更担忧自己受到株连迫害,于是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 。他写了一篇文辞愤激的《自为墓志铭》,而后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流血如迸,医治数月才痊愈 。后又用椎击肾囊,也未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