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再见了,香港乐坛!( 二 )


在他出现之前 , 粤语歌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 但这位哥把当时的欧美摇滚元素与粤语歌结合在一起 , 舞台效果炸裂 , 自那之后 , 粤语歌开始流行起来 。 那时候大家都没啥版权意识 , 甭管是披头士还是猫王 , 只要的好听的就拿来唱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这个时期咱们不是很熟 , 时代还是远了点 , 而且起初唱片业也没啥规模 , 但它为今后的翻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85年之后到90年代初 , 翻唱整个遍地开花 , 而且几乎都是改编的日本歌曲 , 很多天王天后们靠翻唱走上了人生巅峰 。
当然 , 人家这时候已经很讲武德了 , 不是随便一首歌就拿过来当自己的 。 1977年 , 香港成立了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CASH) , 专门保障音乐创作者的版权利益 , 谁要是擅自侵权 , 无论是经济赔偿还是舆论压力 , 都能让你在这行待不下去 。 香港乐坛那会儿火呀 , 咱不能光说日本的曲子多么牛逼 , 咱花出去的版权费 , 也让不少日本创作者活得滋滋润润 , 究竟谁养活了谁 , 难说 。 据不完全统计 , 四大天王一共翻唱了79首日本歌曲 , 张学友是绝对的翻唱王 , 一个人就占了37首 , 黎明22首 , 郭富城11首 , 刘德华9首 , 此外的两大巨星 , 张国荣28首 , 谭咏麟26首 。

虽然他们也唱过本土原创的歌曲 , 但个人代表作 , 至今KTV必点的 , 基本都是翻唱的 。 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改编自田原俊彦的《シルエットは踊れない》 , 听到旋律 , 你大概立马能想到他的蘑菇分头和土味舞步 。
李克勤的《红日》翻自立川俊之的《それが大事》 , 《月半小夜曲》翻自河合奈保子的 《ハーフムーン·セレナーデ》 , 这两首歌 , 他唱了大半辈子 。 去香港发展的王菲凭借翻唱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在香港乐坛站稳脚跟;刘若英翻唱的《很爱很爱你》、《原来你也在这里》全是经典;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天涯》;范晓萱的《健康歌》;范玮琪《最初的梦想》...
不说了 , 说不完 , 网上有不少大神已经把当年知名歌星的翻唱曲目罗列得明明白白 。 你要是闲来无事 , 也可以去找一找当年火遍两岸三地的金曲里 , 有哪些不是翻唱的 。 当然你可别拿《还珠格格》来说事 , 那已经1998年了 , 改编的潮流自95年之后就渐渐褪去了 。

02别高估了原创 , 也别低估了翻唱
大家都知道 , Beyond乐队1992年忍痛离开打拼了10年的香港 , 去到日本发展 。 原因就是黄家驹的那句话:「香港没有乐坛 , 只有娱乐圈」 。 彼时的香港乐坛奉行的是拿来主义 , 音乐产业蓬勃发展 , 一捞全是钱 , 原创跟不上 , 只能大量购买翻唱版权 。 而且改编人家的作品不容易翻车 , 但凡拿过来改编的 , 都是旋律特别棒的 , 经过了市场考验的 , 省时省力还省钱 , 这个道理很简单 , 就跟现在的国产剧喜欢改编一样 。
中岛美雪 , 70多首歌被翻唱
花最少的力气 , 挣最多的钱 , 没毛病 , 在这种氛围下你非要坚持搞原创 , 别人没准以为你傻 。 作为歌迷来说 , 他们不在乎这是不是翻唱 , 也没人去考虑什么民族自信 , 好听就行 , 所以坚持原创的Beyond在香港碰了一鼻子灰唱片公司说到底是做生意的 , 不是卖情怀的 , 所以他们愤然去了日本 , 因为彼时的日本有着亚洲最大的音乐市场 , 更重要的是 , 他们尊重和鼓励原创 。 很多港台出道的歌手 , 初期都要被安排去日本培训的 , 邓丽君、梅艳芳、苏芮等等都是如此 。
而且日本人做生意很有一套 , 金牌经纪人陈淑芬说 , 选中的曲子可以先拿去改编 , 不用预先付钱 , 唱片卖出后再付钱也没事 。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 , 相比于英文歌 , 日本的旋律更适合中国人的审美 。 之前人们说的「日本音乐养活了半个华语乐坛」 , 直到这个层面为止 , 都没有太大争议--旋律 , 就是日本歌曲的必杀技 。 但这之后的 , 就是香港本土的造化了 , 日本虽然旋律牛 , 但他们并没能创造出港坛天王天后们所达到的辉煌程度 , 甚至香港乐坛还反向输出 , 用改编后的歌曲收割了他们一帮粉丝 , 由此可见 , 旋律是重要的 , 但不是万能的 。 早期的翻唱比较简单 , 就是把歌词翻译翻译就完了 , 但是后来 , 香港音乐人对于翻唱的作品是投入了不少精力的 。 他们买过来的版权只是作曲 , 想要适合本土还需要对其重新编曲 , 并且填写汉语歌词 。 林夕、林振强、黄伟文这些大神为曲子写的词 , 才是真正的灵魂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