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的特点 越王勾践剑之谜

越王勾践剑发掘过程
2500年过去了,这些冠绝华夏的春秋奇宝、青铜利剑被尘封土掩,匿迹于古代的漫漫风烟之中 。千古名剑何处觅影踪?这就不能不提到当时的楚国 。楚本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 。西周时,楚在南方崛起,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成为周王室的劲敌 。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 。楚国依靠强大的军队力量,经常对邻近诸候国发动战争 。先后灭了45个诸候国,在"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中都扮演了极其主要的霸主角色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昔日的强大王国终于被古代的尘土掩埋 。人们对它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古代书中为数不多的记载,对它的经济、文化具风光目以及它与长江下游吴、越等邻国关系的认识,也向来是含糊不清的 。20世纪的今天,随着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群的发现,考古学家的小铲子又将尘土掩埋的古代重新揭示了出来 。
湖北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云梦泽畔,西临鄂西山区,东接江汉平原,南濒万里长江,北通辽阔中原,控江带湖,形张势举,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是楚国都--郢的所在地 。
1965年冬,湖北省荆州地区漳河水库(今属荆门市)开展清理河道工作,湖北省文物治理委员会、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省博物馆等有关部门配合工程进行文物勘探,在第二干渠所经江陵县境内的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一带工程范围内发现大大小小古墓50多座 。其中的望山四号墓是湖北省第一次发现的较大型楚墓 。由于江陵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墓坑积水较多,土质情况不良,坑壁极易倒塌 。而且时逢冬季寒冷,常有雨雪,给发掘工作带来许多出乎意料的艰难 。考古工作者们顶风冒雪,群策群力,自1965年旬10月中始,至1966年元月中旬止,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便顺利完成了田野间的发掘工作,共计出土文物2000余件 。望山沙冢楚墓的发掘,是湖北境内采纳科学方法对楚墓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这次发掘中最惊人的收获是一柄寒光闪闪的青铜剑 。此剑的出土,震动了海内外史学界与考古学界 。
1965年12月,在距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处的望山一号墓里,考古工作者在墓主棺内人骨架的左则,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 。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密切 。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锐利 。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 。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区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漂亮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在这把锐利无比、精美绝伦的青铜剑的剑身一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 。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变体,释读颇难 。考古工作者在现场没有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初步释读出剑铭中的六个字为“越王”、“自作(乍)用剑(左金右佥)” 。
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先后有9位越王,此剑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呢?惟独弄清剑上的越王之名方可做出定论 。于是,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重要方式的、轰动一时的学术讨论 。讨论是由主持此次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发起的,参加者有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陈梦家、胡厚宜、苏秉琦、史树青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学者们的意向趋于一致,公认剑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鸠浅即勾践) 。勾践--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说的就是他败而不妥、励精图治的故事
越王剑何以出土于楚国墓地
那么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勾践之剑何以会出土于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葬之中呢?学术界为此再次展开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是越女嫁到楚国时的陪嫁品,唐兰、郭沫若等著名学者讨论剑铭书信因为史载楚越两国关系紧密,勾践之女是楚昭王的宠姬,即楚惠王之母,此剑可能是越人的陪嫁品;也有人认为此剑系楚国缴获的战利品,因为越国后来是被楚国灭掉的 。根据出土该剑的望山一号墓内的竹简考证,墓主人应为邵固 。死时尚不足30岁,系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大贵族,与楚王室关系紧密 。越王勾践剑的出土,为学术界研究楚越关系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