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 二 )


作为昆明历史名茶之一的宝洪茶,茶因山因寺而得名,山、寺又因茶而传扬四方 。
宝洪山,古时称播雄山,宝洪寺始建于隋 。关于宝洪寺的来历和典故,宜良县文联主席郑祖荣先生曾做过一番深入考证:“据民国《宜良县志》采访员徐自立先生后人徐行素言:自立先生采访宝洪寺时,亲见该寺古碑有“寺创于隋”之语,归因对行素先生言之 。徐自立为徐行素的伯父 。他回忆说:古碑为隋代所立,记忆清楚,确切无疑……高100厘米余,宽60厘米,沙石质 。因缺乏技术,拓印未成,仅拓得大门外功德碑一方携回 。60年代初又上宝洪寺时,寺院尚未毁弃,而往寻此碑,该有碑之房已分给农民,房在而碑失,已不见矣 。”郑祖荣先生此考据与宝洪茶系唐代开山和尚引种之传说相符 。
鼎盛时的宝洪寺据说有99间佛堂和厢房 。一时四方高人云集,雅客纷至,禅音缭绕,百姓信服,是宜良坝子里香火最旺的庙宇 。

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

文章插图
残戈断壁间,"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墨迹尤存,一棵5、6米高的茶花树依然茂盛而倔强地探出墙头,寄居在庙旁的村民告诉我,这棵茶花树至今仍年年开出碗口大小白色的花朵 。寺庙里原来有不少的茶花绝品,据说都是植于明代,花色莫不娇艳,花型玲珑有致,名闻滇中 。王佐才曾有诗《宜良竹枝词》咏之:“萝月茶化赤玉盘” 。萝月指的是萝月庵,是寺院专供招待宾客之所,幽雅而别致 。庵前,想必那花色的绯红,正宛如一轮姣姣“赤玉盘” 。
昔日通往大殿的石级掩盖在杂草从中,半壁山墙高耸,约有30来米高,木柱还嵌在土墙里,石柱脚雕刻着鼓型图案 。据说这里原来供奉着上百尊铸造精美的巨型铜佛,其中有“千佛万佛归一佛”一尊,佛座莲花由众多小佛组成,形制、铸造为世所稀见 。可惜,这些铜佛都在当年大炼钢铁被溶化了,溶成的铜有50多吨 。
大殿的地面上还残留着方形的青砖,正中居然有一个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园柱角,很是奇怪 。原来这是当年茶厂的安装揉茶机的位置 。当年大殿成了揉茶车间,两边的厢房也成了茶厂的仓库 。新鲜宝洪茶的芳香充溢在寺里寺外,代替了原来缭绕的虔诚香火 。
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

文章插图
还有一样不能不提的是宝洪寺遗存下来的石雕 。
被村民们砌在房前屋后的石雕或者是长方形,或者是圆形的,多为砂石雕成 。寺门口一户村民家大门边砌着两块雕着麒麟、马鹿图案的浮雕保存得最完好,动物造型优美,雕刻得也比一般我们平常见到的浮雕要精妙,图案高出底部近15公分,显得特别的立体 。另几方残旧的石条上雕着波涛之上横舟渡河的小童子、把柴担放在身畔,斜靠着松树看书的樵夫、被用来拴了骡马的狮子绣球……一方近两米长的墨石石碑铺在地上,可惜刻痕模糊,辨别不出字迹了 。
斯寺已逝,惟石永存 。
废墟中无言的石头述说着昔日的唐风宋韵 。
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

文章插图
深山瀹茶
海拔1850米的宝洪茶种植基地和茶厂面对着宜良坝子,风景优美,山上有数股泉水,专门引来灌溉茶园和制茶 。
成立于1964年的宜良县国营宝洪茶场,如今只留下一排简单的红色砖房,在当时这可是宜良县农业局所属的国营企业,算得上是当地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 。
宝洪茶的历史曾经很辉煌,早在1980年它就被评为云南省绿茶品质第一名,1985年评为全国11个名茶品种之一,具有权威性的巨著《中国茶经》也将宝洪茶列入全国名优茶,1999年被昆明市旅游局专家评为昆明市宜良旅游商品 。
宝洪茶是如何会具有这样独特品质的呢?那是因为它生长在海拔较高的红土高原,宜良的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3度,温差不大,年均雨量约1000毫米,风力仅24米/秒,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漫射光占优势,茶树对光的利用率相对增加,提高了茶叶里的有效物质的生成 。茶叶的萌发力强,芽叶肥壮,白毫丰满,因而形成的茶香气高而持久 。
漫步茶园,灌木的茶丛曾因疏于管理而长得并不是很茂密 。现在,新接手茶园一年多的樊先生趁着春茶刚采摘过的空档正在组织工人们挖地、锄草、修枝,层层梯田般的茶园地面要挖得里高外低才利于排水,费工费时却一丝不苟,只为换得来年满山香茶醉心怀 。
宝洪茶对采摘的要求高,素称有开采早、采期短、采得嫩三大特点 。每年春分后清明前开始采摘,清明时采摘结束 。采回的鲜叶摊晾在大竹簸箕内,放上3--5小时散发部分水分后,才开始炒制 。炒制方法的酷似龙井茶,所以也曾有人叫它宜良龙井 。主要工艺分杀青、摊凉回潮、辉锅三道工序 。抖、掳、抓、扣、揿、压、推、磨是八大炒制手法 。其中辉锅是做形和干燥的关键一环,只有熟练的炒茶师傅才能掌握好火侯将茶叶压扁、磨光,炒至扁平光滑,茸毛脱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