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旭日升为代表 探析茶饮料的三大失败

旭日升是茶饮料的先驱,开创了中国茶饮料的千亿市场,如同健力宝开创了运动饮料市场 。不幸的是,旭日升在高速发展中,管理失控,营销失策,先驱变成了先烈 。
深入分析旭日升的成败得失,对我们这些饮料业的后来者,是有深刻意义的 。下文是以旭日升为代表的三个案例,基本贯穿了整个茶饮料的发展历程,而且各有不同,希望能给大家更多启发和反思 。
旭日升冰茶:成于产品,败于管理
成立于1993年的旭日升集团坐落在河北冀州的一个普通农业县,前身是当地农村供销合作社 。当时集团内部从上至下找一个中专毕业生都很难,大部分人员甚至连初中学历都没有 。
1994年旭日升冰茶上市,1995年便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1996年猛增到5亿,1998年的鼎盛时期达到创记录的20亿,一度占据茶饮料市场份额的70% 。这个成绩在当年仅次于健力宝,排在全国本土饮料企业第二名 。
“21世纪首选饮料”
旭日升冰茶前期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集团董事长段恒中的眼光与魄力 。
段恒中出生在河北冀县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 。20岁那年,段恒中成为当地供销社的搬运工 。1985,他通过自身努力被提拔成部门经理,同年考取北京经济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毕业后仍然留在冀县供销社工作,并于1990年39岁时,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主任,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1993年3月,供销社经过改革后组建了旭日集团,段恒中任集团的董事长 。
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段恒中刚接手时面临几大问题:一是机构复杂,下有几十个乡镇企业;二是人员队伍庞大,上千人的吃饭问题已经很要命了;三是亏损的企业越来越多 。
一个偶然的机会,段恒中结识了国内的茶叶技术专家于杰,聊到了茶饮料未来的发展潜力 。半个月后,于杰带来了100多个茶叶技术专家参加旭日集团的项目论证会 。他们得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共识:茶饮料将会成为21世纪的首选饮料 。
接下来,一次史无前例的把中国5000年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秘密科技攻关活动开始了……课题组经过了一次次失败,不断改进工艺流程,试用了70多种辅料,再配合逆流提取和膜浓缩技术处理原茶,彻底解决了茶饮料充气后的沉淀问题 。
大名鼎鼎的旭日升“冰茶”就此诞生!
“旭日升”冰茶一上市,便大获成功,当年旭日升为集团收入几百万元,供销社一下子扭亏为赢 。
从1995年开始,源源不断的订单使现有设备捉襟见肘,生产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旭日集团发展的瓶颈 。在经过一番思考和考察后,段恒中发现,全国有很多饮料厂家的生产线严重开工不足甚至停工,旭日集团如果要快速地发展,没必要购买新的生产线,完全可以租赁厂房或委托加工旭日升 。
几经选择之后,段恒中在全国选定了60多条生产线,开始低成本扩张,这种新的运营方式解决了资金、时间、运输等快速扩张中的一系列问题,一时在业内传为佳话,成为企业成功扩张的典型案例 。
错失PET
旭日升冰茶从面市到2000年,销售一直处于上升势头,甚至供不应求,因而忽略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包装的改进 。从当时市场反映来看,PET瓶装和纯茶饮料逐步受到欢迎,而旭日升的产品全部都是罐装冰茶,含有碳酸气,常温下饮用口味不好,逐渐被消费者冷落 。
所谓PET瓶装,就是我们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的康师傅和统一的冰红茶、绿茶用的包装,俗称“塑料瓶”,现在人们甚至认为瓶装才是茶饮料的主流包装 。
当时统康师傅甚至跟利乐合作,推出了利乐盒装的茶饮料,以一元的低价来抢占市场 。之后,茶饮料的市场竞争渐成烽火之势 。为夺取市场霸主的地位,康师傅绿茶、统一冰红茶借机打响全面进攻,可口可乐、娃哈哈等其他重量级的企业也步步紧逼 。后来居上的其他茶饮料企业,在各种媒体上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各种包装规格、各种口味也层出不穷 。
旭日升错过了瓶装茶饮料的大好发展机会,自身的罐装茶饮料,由于运输、成本、方便性都不如瓶装,市场份额锐减 。
今天回过头看,就算没有旭日升的自身失误,罐装茶饮料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出主角地位给瓶装 。
旭日升的“麦收假”
旭日升冰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创新的产品,用现在里斯、特劳特等营销大师的专业术语就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以及发展初期竞争对手少 。
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由近千人膨胀到近万人规模,这个以当地农民为主体的大型集团很快暴露出了各种问题 。这么大的企业集团,80%以上的员工主体来自于本县,来自于本县的农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