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它具体来说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包括语言、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能、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等 。从国家和省市正积极进行申报非物质文化项目来说,无形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人们的重视 。
福鼎是一个地处闽浙边界、具有历史沿革久远、海西东北翼滨海旅游工业城市,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特征和价值的是福鼎人民长期为生活生存而奋斗创制的传统工艺,显得弥足珍贵 。作为创制白茶中心工序的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具有自然、科学、优质的特点,且传承久远,又处于革新创制的过程,独具科学艺术魅力 。
福鼎白茶白茶制作技艺发端于福鼎太姥山,主要分布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山脉周围的点头、磻溪、白琳、管阳、叠石、贯岭、前岐、佳阳、店下、秦屿和硖门等17个乡镇,各个乡镇的企业、民间的手工作坊,都留存有白茶制作的独特技术 。但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白茶的优秀,对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整个过程的文化性资源认识不足,缺乏形成文化品牌的意识 。难怪有学者说,没有文化的茶叶,还不如树叶 。没有发现到的文化内涵,并不等于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有形的物质媒介基础上,挖掘其内在深层的东西,包括它的历史渊源关系,调查其存在的状态,挖掘人们意识形态还未触及到但已根本性存在的现象,确认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发扬使之得到静态的保护 。本文以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为论说点,根据上述的观点,作一表述如下: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的实际状况
民间保存有大量的传统手工技艺,记录了先民创造生活的轨迹,人们可通过这种无形的活态方式,了解当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脉络 。提示重要的历史状况和纵向的历史背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探讨的至为关键环节 。我们认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白茶史息息相关,拥有独特的制作方法,也经历了从民间走向都市,从作坊走向工厂,从传说走向科学的路程 。关于白茶制作的历史可以上溯于神农尝百草时期,上古时代人们运用的自然晾青的茶叶“萎凋”工序,这是一种古老的制草药方法 。福鼎利用茶叶已四千多年的历史,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就是茶叶加工的开端 。根据温麻县(闽东相关县市的古称之一,福鼎隶属于温麻)治址出土的茶具和有关史料说明,在东晋时期,闽东就有产茶、饮茶的历史 。至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有学者指出即是福鼎的太姥山 。可见唐代长溪县(福鼎隶属于长溪)已有“白茶”品种 。自宋以降,从民间至宫庭,均有白茶的记载 。白茶名称也出现在宋代《东溪试茶录》:“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民间以为茶瑞 。”据《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专家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初年 。当时以“福鼎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制成银针;约在咸丰六年(1857),福鼎选育出大白茶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二年(1885)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白毫银针,白茶制造历史在福鼎掀开第一页 。后来又制作白牡丹、贡眉、寿眉和新工艺白茶,大大丰富了白茶制作技艺的理论与实践 。
福鼎白茶传承古老干燥制法,据民间传说和福鼎乡土文献记载,福鼎白琳翠郊吴氏是制作白茶的一派 。白琳翠郊吴氏系春秋时期吴国夫差的后裔,在清乾隆年间经营白茶而发迹,至今留存清代的规格宏大的吴氏古民居和相关的制茶工具 。另据当代的茶业界泰斗人物张天福教授调查考证,点头柏柳又有一派 。在清代(约1857年),福鼎点头柏柳陈焕、张吓钦等人发现“绿雪芽”茶树后,并移植家中繁殖 。光绪三年(1875),有黄岗周开陈也移植、培育了白茶树 。目前为止,吴、陈、张、周等第一代传承人因年代久远,难以理出他们的传承脉络,其传承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考究 。点头柏柳白茶传承还有一派是梅山派,梅山发衍始于梅氏 。梅氏始祖可能由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管辖下的大漈乡迁徙而来,有待查证 。但据现在的《梅氏宗谱》分谱的记载,传到第33世代有梅伯珍者,以种植、制作、经营白茶起家,梅伯珍字步祥,号筱溪,又号鼎魁,大名为伯珍,生于光绪乙亥年(1875),卒于民国丁亥年(1947),为梅氏奕裘公第五子 。据梅氏后人梅秀菁《筱溪公传略》载,伯珍青年时以茶业为生计,信用于茶界,民国二十八年被推荐为福鼎茶业新设示范厂总经理兼副厂长,民国二十九年为福建省茶业十厂联合采办经理 。随后几十年他辗转于南洋新加坡等地行茶商,声闻海内外 。梅伯珍晚年回到柏柳整理了自己经营白茶的手稿,现存《筱溪陈情书》一稿,最详实可靠,为伯珍亲笔写于“总清簿”上 。文中叙述:“时余负有微债,仅分小店屋榴半,茶园数坪,余无别业……幸蒙岳父陈君奉来白毛茶(即白茶,福鼎方言)苗数十株,嘱咐我开山栽种,几年分支同插,不数年间,可收获六七十元 。”到他六十六岁时,时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壮晚芳题写“苑宛耆英”牌匾赠送梅伯珍,至今保存他的曾孙梅宗亮家里 。现根据梅氏谱系,结合白茶传承的实际情况,把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就梅氏一派可梳理如下:梅伯珍是第一代传承人,第二代是梅伯珍的四个孩子,分别是梅毓芳、梅毓厚、梅毓淮、梅毓银,但家谱没有明显记载他们的制茶经历 。第三代为第二代“毓”字辈繁衍,为“相”字辈,人员众多,有的子承父业,在柏柳种植、制作、经营白茶,较有成就的有生于民国十七年的梅相菁等人 。第四代人数也是众多,现在主要是梅传彬、梅传勇、梅传浩、梅传志、梅先春等人 。
推荐阅读
- 裕荣香茶业智利康白茶企业标准通过专家审定
- 兴山县成立有机白茶精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
- 探析日本茶道具的收藏趋势与市场前景
- 福鼎茶叶文化兴盛,红茶与白茶交融海上仙都
- 探析茶膏企业的国际化品牌之路与经营哲学
- 安吉黄茶昨在湖州面世
- 福鼎白茶采摘旅游体验活动在品品香茶业启幕
- 百箱白茶空运至德 安吉白茶迈出国门
- 昭君白茶获中绿杯名优绿茶评比银奖
- 玉山县,千亩三清山白茶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