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名枞背后的故事

根据记载,过去武夷茶名枞众多,有上千种,其中又以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最为名贵,被称为四大名枞 。当然,名枞所以有个名字并不简单,它们蕴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极为深厚,而四大名枞作为名枞的代表更是如此 。那么,武夷名枞的说法是怎样形成的呢?四大名枞又为何能够脱颖而出,蜚声四海?让我们走近那个年代,一起聆听武夷名枞背后的故事 。
【武夷名枞背后的故事】名枞文化的形成
说起武夷名枞,就不得不提到赤石这个地方 。赤石从前有一块红色的大石头,因此得名 。清末民初,赤石是武夷岩茶的主要产地,由于商贸地位凸出,被国民政府置为镇,但当地的人们仍然习惯称赤石为街,这是因为街是用来做生意的,而镇是用来住人的,由此可见,当时的赤石商业氛围已经十分浓厚了 。据记载,民国时期,赤石有常住人口2.6万余,客栈20余家,声色场所40多处,茶行林立不计其数 。
那时候,赤石的茶老板多是闽南人,他们委托包工头协助经营茶庄 。茶树在无性繁殖之前,茶苗是由种子选育的 。各个茶庄的茶人们在奇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茶的性状特征、品质品相,将采摘期比较接近的茶挑选出来单独选育,产生了单枞奇种 。茶人们又根据茶本身的故事、传说,根据茶的产地、叶形、香气、滋味等,为不同的茶冠以不同的花名,于是各个茶庄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品牌,每一个茶庄至少主打一到两个品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名枞了 。
四大名枞的说法形成是在武夷山制作乌龙茶后 。武夷山有上千名枞,其中又以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最为名贵,被称为四大名枞 。当然也有人将半天腰加入其中,形成五大名枞的说法,不过半天腰与水金龟、铁罗汉在特点上有重复之处,所以现在主流的说法还是四大名枞 。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武夷山自古以来既是一座风景名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茶以山名,山以茶显,在清代以前这里是道教名山、儒教名山,清代之后是佛教名山 。南宋时期,这里曾是我国的学术中心,先后涌现出刘子羽、刘子翚,朱熹、黄榦等著名人物 。武夷山处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同时也是中原入闽要道 。人流带动物流,随着人民的迁徙,全国各地的茶种被移种到武夷山,在此基础上茶人采用有性繁育种苗的方法,为多个名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然也与岩茶主销区闽南、潮汕地区饮茶、斗茶成风有很大关系,彼此攀比炫耀、品茗切磋,互相交流 。武夷岩茶名枞众多,也是当时市场需要、市场细分的结果 。
佛教与武夷岩茶
天心永乐禅寺原为天心庵,明朝永乐年间,崇安县的富绅们重修,从此成为佛家的清修之所 。清康熙四年,天心寺毁于战火,乾隆年间重新修葺,据说这次修葺的规模很大,仅僧房就有两千余间,并请鼓山和尚来主持,一时间成为我国东南一带最著名的佛教名刹之一 。
一直以来,武夷岩茶传入台湾有两脉说,都与佛教有渊源 。其一,在清代嘉庆年间,一位叫柯朝的人来到武夷山进香,把武夷岩茶的种子带到了台湾;其二是咸丰年间,林凤池赶考得香茗的故事 。林凤池是台湾人,那时候的台湾省是挂靠于福建省,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所以林凤池要到福州参加乡试 。古人与今人是不太一样的,他们相信因果报应,因此林凤池参加科考后,他在台湾的亲朋好友们就出钱让他到天心寺许愿,以促其事成 。烧香许愿,事成之后当然要还愿 。这期间,林凤池将武夷山的茶苗带回了台湾老家 。前有柯朝传茶,后有林凤池传茶,这些历史都被记录在了《福建省新志》里,同时也记录在了连战祖父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里 。
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原属天心永乐禅寺,四大名枞里,它成名最迟,名气却最大,现在已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大红袍蕴涵着佛家文化色彩,还有乌龙茶文化色彩 。关于它的命名,有皇帝说、状元说、茶婆婆说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这些传说都不能代表一个事实,那就是清代以后,武夷山作为佛教胜地,和尚从茶事这样一个历史背景 。
贡茶文化的代表
铁罗汉是四大名枞里成名最早的,在宋代贡茶里就有铁罗汉、石乳的品目 。铁罗汉总体上其貌不扬,但是为什么能够名列四大名枞第二位呢?说到这里,我们就必须先谈谈武夷山的贡茶文化 。
自古以来,武夷有茶都是名茶,而且都是贡茶,从公元1302年到1557年,在这255年里,元明两朝设立御茶园,武夷岩茶一直作为贡品进献皇宫 。在元代至正年间,天下贡茶共2000余公斤,而武夷山贡茶近1500公斤,占到了三分之二 。武夷茶作为贡茶,宋有北苑贡茶,元设御茶园,从龙团到凤饼,再到密云龙 。武夷山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名茶都是以皇家贡茶身份出现的 。此外,铁罗汉树形、叶形的奇种特征比较明显 。因此,铁罗汉是皇家文化和奇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