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笔者的家门口就是茶馆,一张椅子一碗茶,一坐就是大半天,其情其景记忆忧新 。
内江的茶馆遍布城区和乡镇,每条街都有两到三家,全县达数百家之多 。特别是河坝街和东兴老街茶馆最多,每到冬春,汉口、宜昌、重庆、南京、上海的中洋板大船云集东渡两岸,靠码头等着装糖出川 。水手、商贾、名流、袍哥舵爷、糖帮老板集中在两条街数十家茶馆中休闲,十分热闹 。
【闲话昔日内江茶馆】当时,内江茶馆用水完全取自沱江,用人力挑,经过茶馆自制滤缸(用棕垫、木炭、卵石、粗沙制作)过滤,过滤后的沱江水清澈透明,口感极佳 。一炮十响的茶灶上烧着十多只铜壶,最后是一口大鼎锅 。铜壶热气腾腾,掌柜兼茶师负责看火、烧水,间或调茶配制,将高、中、低档茶叶按比例配混放入装茶叶的汤缸中,即防潮又不串味 。同时,他要不停地用泡过的茶叶擦拭茶具,并眼观堂口中十余张茶桌上的茶及茶客,不时将雪白滚烫的帕子准确飞丢给幺师,幺师则将帕子呈给茶客擦手,安顿茶客以示热情,仅凭茶客的穿着长相即可判断对方要喝什么茶、要坐多久 。熟客一来,就知是饮沱茶或花茶,以及谁开茶钱等,非常精道 。
除此之外,幺师还有丢茶船的特技 。当时茶具由铜制茶船、瓷茶碗、瓷茶盖三件组成 。幺师丢茶船、上茶碗、掺水加盖,均在数秒钟内完成 。令人叫绝的是,丢茶船是在一秒钟之内将茶船往茶桌上一丢,几只茶船落在茶客面前,稳稳当当地摆着 。幺师学艺第一条就是学丢茶船,精明的学徒也要花半年到一年功夫 。
当时的茶馆是信息交流场所,糖、米、酒、油、布、烟价格,各行帮的用人,教师的六腊之战等,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包 。同时,茶馆还具有断是非、判公道的民间法庭功能,争执两方请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在江湖上说得起话的人仲裁,双方在茶馆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由长辈判赢输,输家开茶钱,输赢各自一半则茶钱平开 。
茶馆还有传承平民文化的功能 。茶馆中有川剧坐唱、吼围鼓、说评书、讲圣喻、唱清音,茶客中有的打川牌,有摆龙门阵 。一些颇有特色的茶馆应运而生,如南街的芝兰室是内江文化人集会的场所 。芝兰室茶品精道,小吃也颇有特色,其中的鱼皮花生米、椒盐花生米、牦牛肉干最畅销,内江的文人墨客大多在此小坐饮茶 。而民乐茶馆则是社会名流和来往商贾及官员休闲的地方,名人于右任、林森、郭沫若、黄炎培、孔祥熙等均在此饮茶休息过 。
茶馆是各种人集中的地方,一些小生意也十分兴隆:茶馆中不时有手提卷烟和头顶油炸粑的小贩走动,门口有卖糖罗汉及杂糖的摊点,掏耳朵的专为茶客掏耳垢,吹纸捻点烟的小厮专为袍哥大爷或绅士点烟,得几个小费 。茶馆里里外外,摆龙门阵的声音和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十分热闹,但很少看见女人的身影 。当时,良家女子一般不登茶馆 。
链接:
幺师:方言,对旅店、饭馆服务人员的称呼 。
茶船:又名茶托或盏托,亦称茶托子、茶拓子 。其用途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后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名之 。
推荐阅读
- 珙县,昔日鹿鸣贡茶 今日寻常百姓茶
- 安化黑茶渐热 黄沙坪,昔日古茶市重焕青春
- 找寻民国期的北京记忆 茶叶桶承载昔日辉煌
- 修水宁红携手更香茶业 迈上重塑昔日辉煌路
- 徽茶再崛起,昔日巨业今抱团
- 走进寺登街 感悟昔日辉煌的茶马贸易
- 昔日贵族茶道功夫茶的泡饮学问
- 四川泸定县,泸定桥畔将现昔日茶马古道
- 内江,三个珍品字型茶壶获收藏爱好者大赞
- 茶马互市延续昔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