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茶,好茶吸引人( 二 )


3.消费祖上的财富
事实上大多数名茶都有个固有的优势,并且它们也正在消费那个优势把茶卖出个好价格名茶的名声 。
竹叶青本可以更加成功,假如它是中国历史名茶的话 。虽然四川是产茶大省,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好茶,川西重花茶,川东重沱茶,绿茶无人识 。在祖上的比拼中,它输了一截,好在有了上述其他方式进行弥补,才得以成功地吸引人,并且从现代企业和品牌角度而言,比其他受祖上庇萌的名茶都要成功 。
历史名茶多半是由贡茶制度产生的 。贡茶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受皇室承认、专供皇族消费的好茶 。演变至今,大致相当于如今各式的专供特销茶、礼品茶 。成为专供特销茶是把双刃剑,好处还是比较明显的:质量得到了认证(这可算至高权威了),名声也得到广传;弊处在于,好茶都特供了,那剩下的茶质量如何呢(很多时候确实如此,压根没有好茶留给消费者,这种情况下就别出来欺客了吧)?又得回到找熟人的老路子上去了 。
同时,正如前文所说,茶文化的式微意味着历史名茶的牌子不再如以往那么不容置疑、无人不知,躺在祖辈的功绩上享受唾手可得的成功巳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要想让历史名茶重焕光芒,宣传手段是必要的,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 。
第一,历史名茶多半与产地紧紧相连,因此这是全产区茶农的事而不是一两个茶叶品牌的事,除非你像竹叶青一样,包揽下整个小品类茶 。大多数时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必须回到前文权威第三方考验和把关处,学习法国葡萄酒原产地保护的运作模式 。
第二,宣传只是推动手段 。拥有卓越自然是前提,然后要珍藏自然,最后才是想办法吸引人 。每一步都是建立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没有快捷方式 。不能成功珍藏自然而奢谈吸引人、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是妄想 。中国不乏懂茶之人,要忽悠他们是不可能的事情 。
第三,不可过度强调过去的荣光 。法国名酒庄莫不拥有上百年的传奇历史,有无数精彩的名人轶事,但是归根结底人们认的还是它们穿越百年风霜之后的当下始终如一的质量和对优良传统的传承 。常见许多中国茶品牌都诉诸古典茶文化,也仅止于古典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在中国人心目中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终究是要落到实处,其依托也在茶本身 。没有制成好茶的精神而是只顾于捞钱、不顾自然、迫不及待地拥抱快捷现代,本身就跟中国悠远茶文化相矛盾 。产品精神与宣传不统一,漂亮话说再多也没用 。所以中国名茶的宣传也应落到当下,不说我过去有多么多么了不起,而是我从前很好,到现在还是很好(或更好) 。
4.茶叶版《神之水滴》
虽然令人叹惋,但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确实在不断地退出人们的生活,如果不想让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就这么死去、光留在古籍的蒙尘语句中,就必须好好想想办法了 。
暂且不论《百家论坛》究竟有没有将中国文化诠释正确、解释清楚,不说类似《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书有多少错误、够不够严谨,对于快餐文化人们向来有太多争议 。但重点在于,在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没有这些快餐文化,相当一部分人瞄也不会瞄这些历史一眼的,不是吗?真正有兴趣的人自会花工夫寻找更严谨的材料加以研究,其他人权当娱乐娱乐、长长见识亦无妨 。
况且茶叶和那些历史、哲学不尽相同 。人们会因为《神之水滴》对葡萄酒产生了兴趣并加以尝试,尝试之后一定有一部分人会喜欢上,作用就十分了不得了 。茶叶也一样,我们认为当代年轻人不喝茶只是因为缺乏了解,就像从前不了解葡萄酒因而不喝酒的亚洲人一样 。若真能出现这样如《神之水滴》般严谨考证、精心构思的漫画或文学作品或电视作品,对茶业的帮助绝对不容小觑 。
5.吸引人总结
中国历史名茶和法国名酒庄的酒都有可传承的优势,但利用此优势之时必须着眼于当下、着眼于产品 。
在国内权威第三方暂时缺失的情形下,可以利用国外认证或是另外创造 。但另外创造第三方来吸引人时,还是得脚踏实地,茶王赛尽管风光,但颁奖给不可商业化的数斤茶对品牌和产业的裨益实在有限 。
面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危机,利用现代媒体抑或是所谓的快餐文化倒也无妨,总比坐以待毙好吧?
而一切吸引人的手段都必须建立在珍藏自然的基础上,我想这是目前中国茶企最需要认识到的一点 。
6.全文总结
不论是源远流长的中国茶,还是年轻气盛的中国葡萄酒,蒙上天庇护,在中国的广袤国土上确实都能找到它们赖以为生的卓越自然 。然而若想让人们愿意为高端茶、高端酒一掷千金,让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实惠选择中将目光和手都落在中国大众茶、大众酒上,就必须掌握行业本质 。或珍藏自然吸引人,或改造自然迁就人,都是竭尽所能将水泥森林中的人们与自然间的距离缩短再缩短,帮助人们品尝自然的味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