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喜爱斗茶 茶盏以黑为贵

核心提示: 兔毫盏 (资料图片) 油滴盏 (资料图片) 木叶盏 叶尖部分卷曲折叠 茶盏为斗笠型 胎质比
【宋人喜爱斗茶 茶盏以黑为贵】 兔毫盏 (资料图片)
油滴盏 (资料图片)
木叶盏
叶尖部分卷曲折叠
茶盏为斗笠型
胎质比较粗松
“三多图 。(资料图片)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 , 唐代流行煎茶 , 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 。宋代流行冲茶且斗茶成风 , 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 , 宋人弃青瓷白瓷改用黑瓷 , 并在黑色釉上大做文章 , 烧制出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木叶盏等茶具珍品 , 使我国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 , 中国人饮茶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唐代学者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 , 发乎神农氏 。传说神农氏在野外用釜煮水时 , 刚好有几片树叶掉进水中 , 水煮开后水色微黄 , 入口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功效 。这一偶然发现的事件触发了神农氏的灵感 , 他发明了茶叶并教人们如何饮用这种植物 。
唐代流行用青瓷白瓷
在唐代以前 , 饮茶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到了唐代 , 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 , 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正如《旧唐书?李玉传》中所提到的:“茶为食物 , 无异米盐 , 于人所资 , 远近同俗 。既怯竭乏 , 难舍斯须 , 田闾之间 , 嗜好尤甚 。当时不少城市已出现了专门卖茶的茶馆 。饮茶离不开茶具 , 社会的需求刺激了茶具的生活 , 而陶瓷茶具最受大众喜爱 。陆羽说 , 茶具以瓷器为好 , 瓷器又以青瓷为上 , 其中最好的是浙江产的越窑瓷器 。据记载 , 邢窑、定窑和磁州窑生产的白釉瓷也很受欢迎 。
到了宋代 , 饮茶之风更盛 , 中国茶文化进入全盛期 。茶庄、茶肆、茶坊、茶馆遍布城乡 , 当时人们常说 , 早晨起来七件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 。把茶和柴米油盐相提并论 , 可见当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 , 史籍上之所以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 , 是因为宋代兴起了斗茶风 。
斗茶是由于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 。唐人饮茶的方式是煎茶 , 先将采来的茶叶用热气炙干 , 然后趁热捣碎 , 制成茶饼 。饮用时将茶饼打碎 , 投入茶臼内研细后 , 再拿去煮茶 。而宋代流行冲茶 , 即先将茶叶做成茶饼 , 饮用前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或茶盏 , 再沏以初沸的开水 , 于是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 , 这层泡沫称为水痕 , 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留的时间更长 。《方兴胜览》记载:“斗试之法 , 以水痕先退者为负 , 耐久者为胜 , 故较胜负曰一水、两水 。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 , 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 。
宋徽宗喜欢饮茶 , 对如何制茶和饮茶极有研究 , 著有《大观茶论》一书 , 书中说:“盏色以青黑为贵 , 兔毫为上 。《方兴胜览》也说:“茶色白 , 入黑盏 , 水痕易验 , 兔毫盏之所以为贵也 。斗茶成风使市场对黑釉瓷器的需求量极大 , 所以宋代黑瓷生产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 不仅一些青瓷窑场如福建建阳的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以生产黑瓷为主 , 连如定窑之类的以产白瓷为主的名窑 , 也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大量生产黑瓷 。
宋代斗茶所用的黑瓷茶盏以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和木叶盏最为名贵 , 艺术成就也最高 。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聚集 , 并向下流动 , 产生流淌状丝毛纹 , 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 。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 , 釉面密布银灰色和褐色斑点 , 犹如漂浮的油滴 。玳瑁盏的玳瑁纹是在黑色釉面下出现的褐黄、铁锈色斑点 , 状似玳瑁背上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 。因这种纹饰和鹧鸪鸟羽的花纹也很相似 , 所以又称鹧鸪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