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霸天下到群雄逐鹿,中国协作机器人能否复制手机市场奇迹?

导读
2010年-2015年,中国手机市场上是苹果的一枝独秀,但几年后就随着国产手机的飞速崛起百家争鸣,机器人市场又何尝不会是如此?本文希望能从无数个和吴非类似的职业经理人选择上,为你展现中国企业能够后发崛起的真正力量 。

从独霸天下到群雄逐鹿,中国协作机器人能否复制手机市场奇迹?

文章插图
 
无论是卖苹果还是卖机器人,一个聪明的商人,都不会放弃中国市场 。中国是一片待开拓的沃土,在这里一个个市场奇迹有了诞生的土壤 。
苹果公司带来了中国手机行业的前一个10年,而协作机器人国产厂商的后一个十年也才刚刚开始 。
英雄的时代
2010年,苹果手机开始进入4代手机的时代,经历了一轮轮换血的苹果中国区,也通过再次划分亚洲区将中国列为下一个增长重点,卢雷等一批高管被任用,且进行了更大程度的放权 。在卢雷手上,苹果中国区迅速建立形成APR、CES等4大渠道体系,并通过饥饿营销等策略在媒体上狂轰滥炸,随后北京大悦城店引发排队狂潮,借此打造了中国发展的“业绩关键点 。
10年前,在卢雷此人的带领下,此后苹果中国区团队的市场销售数据一路飙升,2011-2013年是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高速发展的三年,苹果公司毫无疑问占据了核心地位,拥有庞大市场支持的苹果智能手机开始在全球引发一轮通信行业革命 。2015年,第九代iphone 6s及iPhone 6s Plus在中国同步首发,苹果公司在全球的市场销量达到了最高潮 。
从独霸天下到群雄逐鹿,中国协作机器人能否复制手机市场奇迹?

文章插图
(苹果公司市场销量图,图源:中国产业网)
和苹果公司带来手机行业市场的火爆情况类似,中国协作机器人行业同样因为UR机器人的到来,开始出现新的机遇,随后因为国产厂商的不断涌现,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
2007年,UR的原型机于丹麦问世,2008年开始销售,从最开始的在欧洲推广,到随后在全球大范围建立销售体系,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开始逐渐起步 。
2011年底,UR机器人进入中国市场,但一直不温不火 。那时中国对工业机器人的概念都尚未全部接受,对协作机器人也往往都是尝试性地以一台两台的订单数交易 。201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销量才仅仅1.26亿元,当时国内机器人本体均价约为17.03万元/台,而协作机器人本体均价约为20.99万元/台 。但这一趋势出现后,2015年国内遨博、新松和达明三家公司也开始推出协作机器人 。
从独霸天下到群雄逐鹿,中国协作机器人能否复制手机市场奇迹?

文章插图
(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和趋势图,来源:前瞻学人App)
2016年到2019年,UR机器人在中国的销售量突然开始猛增,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从几百台增到2000余台,到2019年,UR机器人就占据了1/4中国销售市场 。
和苹果奇迹的创造者卢雷一样,这其中绕不开时任UR的华东/华中/华北3个大区的销售经理吴非 。
机遇与挑战的夹缝中
吴非可以称得上工业领域销售行业的一位传奇人物 。2009年,吴非就在SMC担任行业销售经理,在6年的工作中带领团队开拓出新市场,并实现了连续业绩翻番 。
2015年6月11日,美国上市公司TER以2.85亿美元收购了UR公司 。2016年,UR调整市场策略,积极加大在大中华区的市场投入,并通过激进的渠道策略和市场营销打开协作机器人市场 。同样是新产品新团队,同样只用了3年,在概念都尚未普及的中国市场,吴非从区域销售做起一举担任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区销售经理,并连续两年拿下销冠,将UR市场体量做到了全国第一 。
伴随着UR在中国开疆拓土,市场体量获得飞速增长,众多跟随者在15年进入市场后却一直无法超越,除了产品力,也与找准了核心行业和应用有关:3C和汽车零部件的柔性需求让协作机器人有了用武之地 。凭着敏锐的市场直觉和对行业的理解,吴非拿下协作机器人行业在全球的最大金额单笔订单,也意味着协作机器人看似长尾的应用场景存在批量复制的可能 。
基于对市场的分析和需求考量,以UR为代表的协作机器人厂商开拓出了丰富的行业应用领域 。吴非和团队也建立了包括金属加工、消费品在内的诸多新行业标杆性案例——例如,李尔、瑞声光电、亿嘉和、天智航、欧莱雅等都开始尝试协作机器人解决方案 。
去年,吴非加入了艾利特并开启了拓展国产协作机器人市场的新征程 。艾利特的创始团队全都来自北航机器人所,早在2003年和2009年分别开发了国内首台套CNC控制系统和机器人控制器 。通过在机器人控制领域近17年的技术积累,完成了工业机器人领域全品类产品的研发及迭代,并最终收敛到协作机器人赛道,3年时间完成全系协作机器人产品及生态布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