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白穴位位置标准定位:阳白穴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
文章插图
阳白穴的准确位置图
阳白穴位于前额眉中直上1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处 。一说:“在眉上七分,直瞳子”《针灸集成》 。
取穴方法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1寸处 。
穴位解剖阳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 。皮肤由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双重分布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 。
【阳白穴】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 。
阳白穴的作用阳白穴意义: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
文章插图
阳白穴功效:生气壮阳,阳白穴有祛风清热、益气明目、清头明目、祛风泄热的作用 。
主治病症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
阳白穴主治眼目、头面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眼睑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瞳子痒痛、目眵、雀目等 。
现代又多用阳白穴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近视、角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
阳白穴主治前额痛,目眩,目痛,眼睑动,以及近视,夜盲症,面神经麻痹,眶上神经痛等 。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科疾病;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或面肌痉挛,眶上神经痛等 。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
穴位配伍阳白穴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
阳白穴配太阳穴、风池穴、外关穴,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
阳白穴配颧髎穴、颊车穴、合谷穴,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
阳白穴配睛明穴、太阳穴,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刺灸法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
针刺方法平刺0.5~0.8寸,局部胀痛;
向下透鱼腰;
向左右透攒竹、丝竹空穴,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部或眼眶 。
艾灸方法艾条灸5~10分钟 。
阳白穴解析阳白为经穴名(Yángbái GB14)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少阳胆经 。阳白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阳为阴之对,白指光明,前额为阳,穴在前额眉上方,有明目之功,故名阳白 。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
特异性:阳白穴为手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交会穴 。
阳白穴的意义阳白 。阳:天部也,气也 。白:明亮清白也 。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以此得名 。
足少阳阳维之会 。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 。阳白主之 。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
《备急千金要方》:主子瞳子痛痒,远视,昏夜无所见 。
《类经图翼》:头痛,目昏多眵,背寒栗,重衣不得温 。
研究进展针刺阳白穴时,可使半数人对红绿光的感受性发生红升绿降的改变,1/4人红绿全升,1/4人红绿全降 。
气血特征: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