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唐伯虎式茶道】唐伯虎点秋香大家都熟的很,但是小编就是能将唐伯虎也和茶联系到一块,因为你们并不知道的是其实唐伯虎是自然派茶道的创始人 。现在我们就好好看看以下的文献资料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着,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
他是一位热衷于茶事的画家 。他曾画过大型《茗事图卷》、《品茶图》 。这位桃花庵主,经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诗人画家品茗清谈,赋诗作画 。画家在诗中,颇有风趣地写道,若是有朝一日,能买得起一座青山的话,要使山前岭后都变成茶园,每当早春,在春茶刚刚吐出鲜嫩小芽之时,即上茶山去采摘春茶;按照前代品茗大师的烹茶之法,亲自烹茗品尝,闻着嫩芽的清香,听着水沸时发出的松鸣风韵,岂不是人生聊以自娱的陶情之道吗?
明代的茶艺思想,有二个突出特点,一是哲学思想加深,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二是民间俗饮不断发展,茶人友爱、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各阶层民众 。所以,明代的茶文化中,也突出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茶画,作为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当然离不开这些特点 。
唐伯虎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他爱茶,喝茶写茶画茶,《事茗图》是他茶画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 。画中,他用自己熟练的山水人物画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 。这些景色,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 。在画的正中,一条溪水弯曲汩汩流过,在溪的左岸,几间房屋隐于松、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云雾缭绕 。此景,让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 。房中,门户大开,一人正在就读,案头置有茶壶,茶盏,品茶就读之意韵荡然飘出 。屋外右边,一老者手持竹杖,行在小桥中,身后跟?小童,小童手中抱?古琴 。也许,这又是一个契合自然的茶人 。此画左边,唐伯虎自作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有人说,这是唐伯虎心隐山林品茶就读的生活画,也有人说,这是明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人雅士隐居图 。《事茗图》,不管是画还是书,都是明代佳品 。
如果说,《事茗图》是一种朦胧的意境韵味美,那么,唐伯虎的另一幅茶画《品茶图》,则是清晰美 。《品茶图》宛如一幅特写的镜头画 。画中一位雅士稳坐于旷野之中,松树之下,他的身边放?茶杯,边品茶边听琴女弹琴 。琴女坐姿雅美,弹琴情入曲境 。茶童在石后煮茶 。此画,人物的画面较大,人物的表情荡然可见 。题名《品茶图》,突出一个品字,把茶艺术化,表明画家和茶情有独钟 。整幅画见不到画家一丝家国情怀 。画家的志趣,已由科考时的言志,自然地、更多地转向了言趣.画家处在明王朝兴盛的王纲解纽时代,赶上了可以不照着正经文章去做的时候,从而转向了强烈的追求人生个性表达的愿望,传达着自然的美感和积极乐观的情趣 。从《品茶图》中似乎可以看到,他把从茶中品到的为茶、为人的滋味,让整个社会也要从中体验到茶的悠远淳厚的味道--品茶让人感到愉快 。
从唐伯虎的这两幅茶画中,可以看到,他的茶画作品,是与明代的茶文化特点紧紧相连的 。上面说过,明代的茶艺思想,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 。茶人友爱,和谐共饮 。这些意韵,在两幅茶画中都得到很好的反映 。
为什么明代的茶文化主张契合自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明代开基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是明代茶文化的主导与发展者,是自然派茶人的主要代表 。在政治上,他失了意后,十分厌恶宫廷斗争,因而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面,隐逸 。他在隐逸的道路上,创出了自然派茶道 。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失意的文人,开始步入并留恋起此道来 。
唐伯虎的茶画,是明代的绝品,在中国茶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
综上,虽然唐伯虎的自然派茶道并不为多人知,但是他的这种风格却是很多文人骚客的共性,也算是茶道中的佼佼者 。
推荐阅读
- 几大要点决定普洱茶为何要采用紧压的形式
- 春季运动正当时 6种方式最适宜
- 饮茶式样如此丰富的布朗族
- 春季爬山是不错的运动养生方式 但要注意五要点
- 冲泡红茶续水次数,红茶品质鉴别方式
- |「爱视昂趣谈」挑选最适合你脸型的镜架!舒适又好看!
- 微信 7.0.20 正式版发布,不只带来微信豆还有多个新变化
- 微服务架构下的分布式事务基础入门
- 用微PE在UEFI+GPT模式下安装WIN7、WIN10
- 蒙古族别样饮茶方式 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