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瓷佳茗 宋代饮茶瓷器详细解析】宋人蔡㎡《铁围山丛谈》有言:茶之尚 , 盖自唐人始 , 至本朝为盛 , 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益穷极新出 , 而无以加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亦载:以南东西两教坊 , 余皆居民 。或茶坊 , 街心市井 , 至夜犹盛 。宋代茶文化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在此以瓷质茶具为媒 , 让我们在茶香余韵之间 , 领略宋人的精神世界和美学风尚 。
斗茶和建盏
宋代前期 , 点茶法与煎茶法并存 , 然斗茶的兴起 , 使得煎茶法在宋代后期基本被摒弃 , 点茶成了主要的饮茶方式 。斗茶据考起源于福建建州 , 是茶农们评比新茶优良次劣的一种比赛活动 。两宋时建州北苑生产的龙团凤茶乃进御贡茶 , 极为珍贵 , 斗茶风靡全国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民间活动随着贡茶传入了朝廷 , 并受到皇帝的推崇 。而同样来自福建的黑釉茶盏也随之声名鹊起 。蔡襄《茶录》上说:茶色白 , 宜黑盏 , 建安所造者绀黑 , 纹如兔毫 , 其坯微厚 , ㎡之久热难冷 , 最为要用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说盏色贵青黑 , 玉毫条达者为上 。斗茶时 , 茶面泛出的汤花呈白色 , 建盏的黑釉与茶汤的白色正好相互映衬 , 而汤花形成的水痕亦清晰可见 , 故宋人斗茶喜用建盏 。建盏之于斗茶功用具体如何 , 我们来赏析几件代表性建盏 。本文所介绍的茶具主要为2010年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举办的清雅南宋瓷器精品大展之展品 。
宋建窑乌黑釉黄兔毫盏
宋建窑乌黑釉黄兔毫盏 口径11.5厘米、底径3.5厘米、高6.4厘米 。福建省博物院藏 。圆唇 , 束口 , 口沿稍外撇 , 口沿与上腹壁交界处有内凹痕迹 。斜弧腹 , 上腹微鼓 , 下腹内收 。圈足较窄 , 挖足浅 。通体施以乌金釉(即黑釉) , 夹以棕黄色泽的兔毫斑纹 。这种类型的建盏在窑址发掘中所占比例较大 , 质量较好 , 应该是典型建窑盏 。此类建盏益于斗茶之处有五点:其一 , 黑釉衬茶 。盏色贵青黑 , 玉毫条达者为上 , 取其焕发茶色也 。其二 , 胎厚保温 。其坯微厚 , ㎡之久热难冷 , 最为要用 。其三 , 适合注水 。建盏呈斗笠状 , 水流下注 , 底差深而微宽 , 底深则茶直立 , 易于取乳 。其四 , 形易观汤 。斗茶以水痕先者为负 , 耐久者为胜 , 建盏口沿下部内凹 , 形成注水线 , 防止过满 , 益于托乳 。其五 , V形设计 , 稳重大方 。品茶时将其放在盏托上 , 盏身能自动扶正 , 可避免汤水因茶盏晃动而倾斜 。在建窑瓷窑中发现刻有供御铭文的碗底残片(图2) , 均位于窑室中最好的窑位 , 成品率高 , 数量较少 , 说明建窑虽然为民窑 , 但曾为宫廷烧造过御用瓷器 。综合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 , 此种建盏应是宋代皇帝和文人最为推崇的建安兔毫盏 。
刻有供御铭文的碗底残片
宋建窑黑釉兔毫纹碗
宋建窑黑釉兔毫纹碗 口径11厘米、底径3.5厘米、高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朱琰《陶说》载宋时茶尚撇碗 , 曹昭《格古要论》亦云建窑器出福建 , 其碗盏多是撇口 , 建窑窑址考古发掘亦发现不少撇口碗 , 可见撇口碗也是宋代建盏造型中常见之物 。其口沿外撇如喇叭状、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底 , 造型呈漏斗状 , 在斗茶中 , 不仅适合围观者观看评比 , 还利于茶香挥发和散开 , 具有良好的科学实用性 。同时 , 口沿外撇便于嘴唇喝汤和尝味 , 非常人性化 。
宋建窑黑釉兔毫纹碗 口径18厘米、底径5厘米、高7.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宋建窑兔毫盏 口径12.5厘米、底径3.8厘米、高5厘米 。福建博物院藏 。
《大观茶论》言: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盖之大小 , 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 , 茶多盖小则受汤不尽由此可知 , 建窑黑釉盏在斗茶使用时 , 即便造型类同 , 然在大小、形制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 。茶盏的大小 , 不仅仅以用茶的多少来决定 , 还受围观人员多少、茶饼质量、分茶效果、注水速度及流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图
推荐阅读
- 藏金挂釉 黑白分明的宋代建盏
- 建盏的美 原来在哪里
- 涨姿势,独说宋代建窑
- 宋代流行喝抹茶 文人雅士斗茶比拼点茶技艺
- 西子湖畔品佳茗
- 河南开封宋代茶文化体验馆开馆
- 宋代斗茶文化与瓷中珍品黑釉盏
- 祥路碧海 佳茗香飘
- 安溪,清溪雅集迎新茶会 重现宋代点茶风尚
- 宋代茶道意境之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