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这两件大型茶盏和以上两件建盏形制基本相同 , 只是大小不同 。可见 , 宋代斗茶仪式花样繁多 , 有时一次需要准备大小不同的茶盏 , 也称套盏列盖 。
上欲行之 , 下必效焉 。北宋中后期以后 , 斗茶之风从宫廷传至民间 , 南宋时达到极盛 。受市场利益的驱动 , 江西、福建、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烧制黑釉瓷之窑场 , 其中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盏独树一帜 , 别具创新 。与建盏的阳刚大气、釉彩浑厚相比 , 吉州窑或于斗茶功能上略逊一筹 , 但灵活多变 , 洒脱质朴 , 尤其是木叶贴花、剪纸贴花装饰艺术风格独具 。另外洒釉、彩绘等装饰方法在吉州窑也较为常见 。
南宋吉州窑剪纸凤纹大碗 口径16.5厘米、底径5.6厘米、高6.9厘米 。吉安市博物馆藏 。
宋吉州窑鳝皮地剪纸梅朵纹盏 口径10.2厘米、底径3.9厘米、高4.8厘米 。吉安市博物馆藏 。
南宋吉州窑鳝皮地剪纸双凤纹盏 口径12.8厘米、底径4.1厘米、高6.4厘米 。吉安市博物馆藏 。
南宋吉州窑鳝皮地剪纸团花纹盏 口径12.1厘米、底径3.5厘米、高5.5厘米 。吉安市博物馆藏 。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乡土艺术 , 然而把民间剪纸的实物 , 直接运用于陶瓷生产的过程中 , 取得这种独特的效果 , 却是吉州窑的创新 。剪纸纹样中 , 最常见也是最深入人心的花纹就是梅花 , 所谓清友者 , 梅也 。梅花美丽而不妖冶 , 花味清韵且又芳香 , 与宋代文人追求质朴、淡泊、清奇、雅致的精神不谋而合 。另一种应用较多的题材是鸾凤纹 , 凤是中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 , 人们把它视为神鸟 , 希望能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以上这4件吉州窑盏皆是应用这两种纹饰装点内壁的 。为何只装饰内壁呢?《清异录》中记有一种名为漏影春的饮茶之法 , 即用镂纸贴盏 , 糁茶而去纸 , 伪为花身 , 别以荔肉为叶 , 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 , 沸汤点搅 。这是一种茶中加料的饮茶法 , 剪纸贴花的装饰手法为此茶的造型艺术锦上添花 。
宋吉州窑玳瑁釉碗 口径18厘米、底径5厘米、高7.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吉州窑的玳瑁茶盏在宋代黑釉茶盏中享有盛誉 , 其是在黑釉上洒有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块 , 形成犹如玳瑁背壳的花纹 , 浑然天成 , 再现自然界动物的神韵风貌 。此碗敞口 , 斜直腹 , 矮圈足 。外壁刻有三道弦纹 。器身施黑釉 , 釉质晶莹 , 肥厚滋润 。内壁釉面呈玳瑁状的黄褐色斑 。近足处无釉 , 露黄白色胎 , 胎质细密坚硬 。制作精致 , 色彩柔和绚丽 。
南宋吉州窑褐釉地洒釉碗
口径10.6厘米、底径3.7厘米、高5.1厘米 。吉安市博物馆藏 。敞口 , 斜直腹 。褐釉打底 , 鹧鸪斑纹散布其上 , 大小不一 , 疏密有致 , 随意性强 , 并且留有洒釉的痕迹 , 似一幅泼墨图 , 看似无意 , 实则有心 。
斗茶中的汤提点执壶
宋代斗茶捧红的不仅仅是建盏 , 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角色汤瓶 , 这对亲密搭档完美演绎了斗茶艺术 。汤瓶 , 又称执壶、注子 , 南宋审安老人著《茶具图赞》称其为汤提点 。《大观茶论》专门论述了此物在斗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注汤害利 , 独瓶之口嘴而已 。嘴之口差大而宛直 , 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圆小而峻削 , 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 。
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 , 不滴沥 , 则茶面不破 。正如斯 , 为适应斗茶需要 , 时人对执壶的流和壶嘴作了特别设计:壶流一改唐代的挺直粗短而变得曲长 , 壶嘴的出水口圆而小 , 这样才能使壶嘴在出水时 , 注汤落点准确 , 收放自如 , 并且水流呈抛物线 , 极具线条美 。与此同时 , 壶的执柄开始加长 , 几于壶嘴齐平 , 或高于壶嘴 , 如此设计 , 减少了人体手臂上扬的幅度 , 注水点茶 , 轻松尽在掌握 。
《茶录》载:瓶黄金为上 , 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宋代汤瓶不仅具有注水的功能 , 还要附带烧水 , 因此金、银、锡、铁等金属器皿为多 。即便以瓷器替代 , 也会仿照金属器的造型 。宋代景德镇湖田窑、江西吉州窑、浙江龙泉窑等多个窑口均曾生产执壶 , 虽釉色不一 , 但器形设计上存在许多共性 , 这亦是宋代各地斗茶习俗和评定标准相差无几的一个佐证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几件执壶:
推荐阅读
- 藏金挂釉 黑白分明的宋代建盏
- 建盏的美 原来在哪里
- 涨姿势,独说宋代建窑
- 宋代流行喝抹茶 文人雅士斗茶比拼点茶技艺
- 西子湖畔品佳茗
- 河南开封宋代茶文化体验馆开馆
- 宋代斗茶文化与瓷中珍品黑釉盏
- 祥路碧海 佳茗香飘
- 安溪,清溪雅集迎新茶会 重现宋代点茶风尚
- 宋代茶道意境之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