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五斗米道”、“李白的游仙诗”,巴蜀地区上千年的仙道文化( 二 )


五斗米道和神仙之事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 , 如《魏书·释老志》中记载 , “张陵受道于鹄鸣 , 因传千有二百 , 弟子相授 , 其事大行 。其书多有不秘 , 非其徒也 , 不得辄观 。至于化金销玉 , 行符敕水 , 奇方妙术 , 万等千条 。上云羽化飞天 , 次称消灾灭祸 。”
不可否认的是 , 五斗米道的这些行为为道教披上了神仙的外衣 , 也为巴蜀仙道文化种下了的种子 。
顺便一提 , 张道陵创建地五斗米道并未如张角的太平道一般身死道消 。其孙张鲁在东汉末年的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 后来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降于曹操 。到了唐宋两代 , 逐渐与其他道教派别合流 , 最终在元代都归并于正一道 。
不过巴蜀之地虽然是道教重要的发源地 , 但是这种威势却并未维持多久 。随着佛教的入侵 , 直到唐代以前都处于蛰伏的状态 。这一时间段里巴蜀地区的仙道文化也处于一个凋零的状态 。
太平道随着张角身死道消 , 五斗米道教主张鲁降曹 。曾经炽热一时的各大道门终抵不过佛教的挤压 , 纷纷隐匿在巴蜀大山大川之中 , 开始了离世的修行 。南北朝时期混乱的局面让道门隐匿地更深 , 随之而来的隋朝在宗教上仍以礼佛为主 , 所以道门选择了继续蛰伏 , 直到唐朝的来临 。
唐高祖李渊在兴兵起事之时便有“将有老君子孙治世”的话语流传, 李渊自然就顺水推舟地认了老子这位祖宗 。相传李渊在统一中原的时候 , 还有老子显灵阴助其功成的传说出现 。
唐高祖李渊奉道教祖师老子(李耳)为祖先 , 这一导火线为道教的兴起吹响了冲锋号 。李氏建立唐王朝后 , 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开始大力推行崇道政策 , 道教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国教 。唐代许多知名道人都受到帝王的垂问和尊崇 , 甚至被封官加爵 。
诗词歌赋|“五斗米道”、“李白的游仙诗”,巴蜀地区上千年的仙道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老子画像(图片源自网络)
巴蜀之地的道教趁机兴起 , 无数在深山中修行的道士纷纷出世 , 一时间巴蜀之地道观林立 。四川许多的知名道观都在唐朝进行了修缮和扩建 。
巴蜀之地所以能萌发出仙道文化 , 和其特有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鬼怪传说都有密不可分地联系 。:
鸟瞰整个巴蜀之地 , 除成都平原以外 , 余者皆为高山大河所分割 。这些地方崎岖难行 , 高山峡谷 , 道路险峻 , 时常还有猛兽出没 。众多的山脉和大河不仅满足了道教修炼的自然环境要求 , 同时也是各种道教神话传说产生的润土 。如蜀中八仙之一的李八百在金堂栖贤山得道成仙的故事 , “东极真人”谢自然在西山(今在四川南充)的飞仙石上飞升得道的传说 , 都在彼时的蜀地广为流传 。
蜀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满足了道教的修炼要求 , 蜀地朴素的民风也为道教的教化提供了充足的信众 。
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便记载了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 , “闻蜀民朴素可教化 , 且多名山 , 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 。
此外蜀地特殊的“巫”文化也使得蜀地先民对仙道文化并不会排斥 。五斗米道是标准的符篆派 。所谓符篆派便是以“符水治病” , “用禁咒攘灾” 。这些符咒之术最初很多都脱胎于巴蜀的民间巫术 。在《后汉书·灵帝纪》中便记载道 , “时巴郡巫人张修疗病 , 愈者雇以五斗米 , 号为五斗米师 。可以说巴蜀之地的“巫文化”为五斗米道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 也为仙道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
蜀人的好道之风在漫长的历史逐渐形成 。当这种好道之风浸入民间时 , 便产生了我们能看到的仙道文化 。巴蜀地区作为道教的起源地之一 , 道教为仙道文化提供了土壤和养分 , 而仙道文化又为道教摇旗呐喊 。
02 仙道文化在巴蜀民间的体现
“仙道”这一概念最初是在葛洪所著的《神仙传》出现 , “夫仙道有升天蹑云者 , 有游行五岳者 , 有食谷不死者 , 有尸解而仙者 。要在于服药 , 服药有上下 , 故仙有数品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