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饭店来嘉定了!本帮非遗老字号的“蝶变”( 二 )


上海老饭店来嘉定了!本帮非遗老字号的“蝶变”文章插图
除了经典本帮菜以外 , 翻看菜单时还可发现不少“新面孔” , 比如:秘制葱烤鸦片鱼头、迷你扣三丝、蟹粉桃油刺参等 , 光看菜名就已让人十分期待 。 厨师长告诉采访人员 , 新菜品基本还是以本帮底味为基础 , 融合其他菜系优点 , 并结合时下受年轻人喜爱的烹调方式 , “这样就算是新菜也能传承本帮老味道 。 ”
譬如秘制葱烤鸦片鱼头 , 就是一道典型的创意菜 。 用的是上海人最熟悉不过的葱烤做法 , 但葱烤的“搭档”却变成了鱼头 。 2斤左右的鱼头别看个头大 , 提前一晚腌制后 , 鱼肉不仅保持住了鲜嫩的状态还更加入味 , 和香脆的烤葱一起吃别有风味 。
上海老饭店来嘉定了!本帮非遗老字号的“蝶变”文章插图
熟悉老饭店的人都知道 , 精扣三丝也是这里的必点招牌 , 曾被《舌尖上的中国2》“钦点”拍摄 。 汤清味鲜 , 红白相间的三丝粗细均匀可谓丝丝入扣 。 迷你扣三丝就是从精扣三丝改良而来 , 虽然体型缩小了 , 但制作起来可说是功力不减 , 一刀不少 。 此番改良后的迷你扣三丝倍显精致 , 不仅受老顾客青睐 , 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点单品尝 。
千姿百态上海菜 源头还在老饭店
“传承不守旧 , 创新不忘本”——回顾上海老饭店的百年发展史 , 不难看出这句话背后所代表的精神意义 , 早已和本帮味道一样刻在了上海老饭店的“骨子”里 。
最早上海老饭店原名叫做荣顺菜馆 , 老板是浦东川沙一对张姓夫妇 , 他们擅于烹饪菜肴 , 居家周围凡有人家举办婚庆宴席 , 夫妇俩均乐于前去帮忙 。 久而久之 , 张氏夫妇远近也小有名气 , 后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来到旧时的上海城隍庙地区闯荡 , 于旧校场路上开设了一家名为“荣顺菜馆”的饭店 。 当时店堂面积虽小 , 但深谙经营之道的他们因口味出众、价格合理 , 培育了一批忠实的回头客 。
上海老饭店来嘉定了!本帮非遗老字号的“蝶变”文章插图
豫园总店
至上世纪30年代左右 , 荣顺馆已发展到两层楼面 , 夫妇俩的儿子传承衣钵 , 勤于创业的他十分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形 , 同时又善于学习 , 由此创制了一批本帮“看家菜” , 如:油爆河虾、红烧甩水、八宝辣酱、椒盐排条、糟钵头等 , 生意越发兴隆 。 当时上海人对于经常去的地方习惯叫“老地方” , 于是荣顺馆的老吃客们就昵称其为“老饭店” 。 久而久之 , “上海老饭店”之名孕育而生 。
在李伯荣、杨玉英等本帮名厨和几代厨师的共同努力下 , 上海老饭店先后被授予“中华餐饮名店”“中华老字号”“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等多项荣誉 。 2014年11月 , 上海老饭店正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的保护单位 。
上海老饭店来嘉定了!本帮非遗老字号的“蝶变”文章插图
历经140余年长足发展 , 上海老饭店早已从“一招吃遍天下”的旧模式中蜕变新生 , 不断淬炼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 用好产品、新创意打破老字号与新生代之间的隔阂 , 与年轻消费者“对话” , 为老字号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变化浪潮提供了又一参考答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