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辨治,当重脾胃
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 。 有的表现为体温轻度升高;有的体温并不升高 , 唯病人自觉心烦口渴 , 身热 , 常伴手足心热或面部烘热感;也有的病人畏风怕冷 , 体温有轻微升高 。 这些都属于低热的范畴 。 正气内虚是其病理基础 。
本病虽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血瘀发热、湿郁发热之不同 , 然以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较为常见 。 其辨治当重脾胃 。 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 气机升降之枢 。 人体正气的盛衰 , 依赖于脾气的强弱 , 脾胃强健 , 气血精津化源充足 , 五脏六腑 , 四肢百骸 , 皆得其濡养 , 阴阳和调 , 低热不生 。 另一方面 ,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 , 若脾胃升降正常 , “水精四布 , 五经并行” , 井然有序 , 阳守阴藏 , 何热之有?
文章插图
若脾胃损伤 , 则五乱遂作 。 东垣云:“既脾胃伤 , 则中气不足 , 中气不足 , 则六腑阳气绝于外 , ……故营卫失守 , 诸病生焉 。 ”脾胃不健 , 或清气下陷而蕴为湿热 , 促使下焦阴火上冲 , 故而发热;或水谷精微化源不足 , 津无以生 , 血无以化 , 阴液不足 , 阳气偏盛 , 也可发生低热;或气虚无力运血 , 或湿聚化热等 , 均可发生低热 。 原因种种 , 然与脾胃关系最切 。 故治疗中 , 当以调理脾胃为主 , 以达枢机转动、“土生万物”之意 。 脾胃健 , 气血足 , 阴阳和 , 邪气退 , 低热自愈 。
临证中 , 余多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味地黄汤等方为基础 , 据证用方 , 灵活加减 , 每常收效于数剂之间 。
例一
孙×× , 男 , 47岁 , 干部 。
自述低热已年余 , 气短乏力 , 食欲不振 , 腹胀便溏 , 时而隐痛 , 头晕且胀 , 自汗畏风 , 咽干口燥 , 五心发热 。 语声低微 , 形瘦 , 面色?白 。 舌淡、苔薄白 , 脉细而弱 。 前医曾用养阴清热之品 , 治之不效 。
其气短乏力 , 语声低微 , 食少腹胀 , 畏风自汗 , 实乃脾气不足之证 , 虽有口干咽燥 , 五心烦热 , 乃气虚无以化生营血 , 阴血亦虚 , 无以滋养之故 。 况前医曾用滋阴清热之品无效 , 窃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 所谓求其属也 。 ”故采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 。
处方:黄芪 , 党参 , 焦白术 , 升麻 , 陈皮 , 柴胡 , 土炒当归 , 生姜 , 大枣 , 防风 , 神曲 , 三剂 。 水煎服 。
复诊:饮食增加 , 汗出已止 , 大便质软成形 , 但仍有微热 。 嘱其继用原方三剂 。 后改为补中益气丸 , 续服月余 , 体力渐复 , 低热尽退 。
文章插图
中药神曲
例二
杨×× , 女 , 41岁 , 营业员 。
患者低热半年不退 , 每于经期后发热更甚 , 并伴有面色不华 , 心悸气短 , 语声低微 , 月经延期 , 色淡量多 , 食纳不香 , 少腹坠胀 。 舌淡 , 脉虚细无力 。
证属心脾两虚之发热 。 治宜补养心脾 , 益气生血 。 拟归脾汤加减 。
处方:党参 , 白术 , 黄芪 , 土炒当归 , 云苓 , 山萸肉 , 木香 , 炙甘草 , 荆芥炭 , 阿胶(烊化) , 艾叶 , 炮姜 , 升麻 , 大枣 , 三剂 。 水煎服 。
二诊:服药后 , 少腹空坠减轻 , 食纳增加 , 月经量少 , 发热稍减 。 于前方略有改动 。
处方:党参 , 白术 , 黄芪 , 土炒当归 , 云苓 , 陈皮 , 木香 , 阿胶(烊化) , 升麻 , 山药 , 山萸肉 , 生姜 , 大 , 三剂 。 水煎服 。
文章插图
云苓
并嘱其上药用完后继续服用归脾丸 , 每日二次 , 每次两丸 , 以善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