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怀才不遇,写一首七律抒发内心苦楚,结果成为了千古名篇( 二 )


古代科考中“及第”,特指进入科考前三名。只有当上状元、榜眼和探花才算“及第”。这一次考试是在咸通十四年(873)的春天。也就是在这一年,发生一件改变他人生的大事。
晚唐诗人怀才不遇,写一首七律抒发内心苦楚,结果成为了千古名篇
文章插图
当年十一月,因黄巢之乱,他的叔父于琮和广德公主都遇害了。路岩倒台,叔父母也死了,秦韬玉就失去了可以在仕途上帮助他的“良媒”。
然而他不甘心,七年后他又卷土重来。结果遇到了路岩的仇家杨损,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他最后被逼利用了过去家族中与宦官的关系,投靠了权阉田令孜才成功“及第”,后来官至工部侍郎。
《贫女》诗大概写于他叔父遇害之后,人生中最失意那几年。虽然广德公主待他如己出,但是他终非公主亲生,因此心里一直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从诗的内容来看,他虽然对自己的才华非常有自信,但是他并不相信:仅仅通过自身的才华,不依靠“良媒”与外在的手段,就可以得到世人的肯定。
晚唐诗人怀才不遇,写一首七律抒发内心苦楚,结果成为了千古名篇
文章插图
这种思路和他在现实中的所作所为,是一脉相承的。秦韬玉并不甘于给别人当幕僚或者是文书,他还是想成全自己升官发财,所以最后选择不择手段地投靠权阉,达到自己的目的。
秦韬玉在唐朝科场上,曾经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家伙。今人读《贫女》,以为他写的这首诗只是在同情“怀才不遇”的贫士。其实仔细地了解一下秦韬玉的身世,你就会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他不仅仅是在同情寒士,其实它也可能是在批判那些“寒士”。“敢将十指夸纤巧”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我再去开一个“后门”。
因此,秦韬玉写完了这首诗,把笔一扔,就跑去投靠了阉党。最后官至工部侍郎,最后还得了一个外号,叫“巧宦”。
当然,不管秦韬玉自己本身是怎么想的。只要一首诗歌被人创作出来,怎么解释,那就不再是作者个人的事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