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与传承︱马氏皮影(上):“皮影大王”为何来上海?

皮影戏
有着现代“电影始祖”的美称
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为世界非遗文化名录
然而,伴随着时代发展变迁
皮影戏日渐成为停留
在老一辈人脑海中的记忆
据了解,我国现存的皮影传承者不超千人
专业的皮影剧团可能也就十个左右
技能与传承︱马氏皮影(上):“皮影大王”为何来上海?
文章插图
马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馆馆长 马德民
马德民是马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也是现代社会里的皮影“逐梦人”,不过人们更愿意称他为“皮影大王”。
在20年时间里,他走遍中国17个省、700多个县,行程十几万公里,只为心中的一个执念——抢救散落民间的皮影艺术。
01
1968年,马德民出生于河北承德的一个皮影家族。家里祖祖辈辈都和皮影打交道,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马德民的父亲是乡村教师,除了雕刻和表演皮影,也会进行剧本的整理和创作。马德民对皮影的痴迷,正是受到了父亲的耳濡目染。
技能与传承︱马氏皮影(上):“皮影大王”为何来上海?
文章插图
马德民皮影作品
童年时,看到父亲在家里雕刻皮影,马德民总喜欢围在桌旁,仔细琢磨刻刀下的功夫。久而久之,他也染上了做皮影的“瘾”。不同的是,父亲用牛皮雕刻,而他只能先在纸板上偷练功夫。在小学课堂上,马德民因为刻皮影而受到老师数落,但课后却迎来了同学的热捧——小伙伴们拿着他雕刻的纸板小人,在教室玻璃上尽情地自演自唱。那是马德民组织的第一场“皮影演出”,他也因此成了班上的“孩子王”。
技能与传承︱马氏皮影(上):“皮影大王”为何来上海?
文章插图
17岁那年,处于叛逆青春期的马德民,仍放不下心里的那个皮影梦。他带着身上仅有的五元积蓄,决定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跨越两百多公里,从河北承德到北京,他紧衣缩食,四处寻找着生计。直到有一天,北京的古玩交易市场——潘家园引起了他的注意,“那里的人似乎对皮影很感兴趣,让我想到了老家地库里爷爷辈留下的那些皮影箱子,我想那里面的宝贝拿到这儿也一定受欢迎”。马德民说。
技能与传承︱马氏皮影(上):“皮影大王”为何来上海?
文章插图
马德民皮影作品
很快,他在潘家园摆出了自己的皮影摊位。热衷于收藏皮影的外国人是这里的常客,“How much?”老外指着一件皮影问,刚开始还不懂定价的马德民,下意识伸出了三个手指,心想“卖个三百块钱应该没问题吧”,没想到老外给他掏出了三摞人民币。从此,迫于生计压力的马德民似乎找到了突破口,他开始做倒卖皮影的生意。在所有顾客中,总有一个外国人非常积极,“几乎只要一有皮影,就被他买去了”。
技能与传承︱马氏皮影(上):“皮影大王”为何来上海?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一位中国皮影收藏者也加入了“抢购”行列,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尽量购买马德民的皮影。他便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赵树同。据马德民回忆:后来熟悉以后,赵树同先生就告诉自己,“孩子你这个东西不要卖给外国人,这是咱们中国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现在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都在收藏中国皮影,一些皮影艺术品被高价卖给外国人,皮影戏的手抄剧本也在大量流失,以后研究中国皮影要到外国去研究吗?”赵先生的一席话彻底改变了马德民的观念,也让他走上了皮影收购和收藏之路。
02
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马德民跋山涉水,拜访了千余名民间艺人及相关人员,收集了皮影、木偶、文献剧本等文物20万件。在女儿马静的记忆中,小时候在家经常看不到父亲,“只记得他隔一段时间就从外面扛回来一个木箱子,摞在家里锁起来,怕我弄乱里面的东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