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绣在传承千年技艺的同时,来自青海省各地的刺绣艺人用一双双巧手,绣出了美好生活。“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3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类)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土族盘绣、热贡艺术(堆绣、刺绣)、湟中堆绣、河湟刺绣、贵南藏绣、海西蒙古族刺绣等均榜上有名。截至目前,青海省共有刺绣类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1名,一支以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为龙头的刺绣类四级非遗传承人队伍基本形成。全省非遗立法工作不断加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颁布实施。
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期间,全省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青海省博物馆、青海藏医药博物馆获评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玉树州博物馆、文成公主纪念馆等7家州县新馆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分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依托馆藏资源,产品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通过文创产品传播博物馆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已初见成效。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不断加大省文物“四有”基础工作,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和实施全面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展示利用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至2020年青海省共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文物保护资金12.4亿元,实施项目410余项。涉及国保单位文物本体维修、保护性设施建设、环境整治、考古发掘、展示利用、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和修复保护等工程项目,有效地排除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可移动文物存在的险情。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局部开园运营;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和动态管理。
多点位发力筑牢青海精神高地
“十三五”期间,青海全省不断推动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开展主旋律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开展报刊品牌建设和名版名栏目建设。全省27家报纸中13家实现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数字报全媒体出版矩阵,以及平面、网络媒体立体传播;全省55种期刊中17种实现期刊电子化,比“十二五”期间新增5家。
“十三五”以来,西宁、海东河湟文化产业集聚区,海西州昆仑文化产业集聚区,黄南州热贡文化产业集聚区,海南、海北环青海湖生态文化旅游先行区,玉树州、果洛州三江源生态文化体验区功能成效初显。重点文化产业领域稳步发展。八瓣莲花等11个文化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玉玲珑等12个文化品牌成为青海省著名商标。
培育完善文化市场新环境,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推进文化市场信用建设。组织“大美青海 放心消费”文化市场经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和运用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
积极挖掘发展生态文化,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3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省又设立了海西德都蒙古、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
加大对外交流力度,继续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开展“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宣传周”等系列活动,推进“部省合作”项目,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局。
博物馆馆际交流取得新突破。2016年首次成功组织举办省内文物巡展;2019年《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展览取得巨大成功;青海省博物馆《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等展览先后在国内几十家兄弟单位展出。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其背后所呈现的是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在文化的滋养中感受精神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行。
推荐阅读
- 玩石头就要做赏石文化的传播者,可一些人却成了奇石的封存者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迁安发布暂停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同仁嘛呢调!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