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 二 )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也认同《雷雨》的穿越时代性。从戏剧的某种特性角度上来说“有戏保人,有人保戏。”曹禺的《雷雨》显然就是“戏保人”,从最早浙江春晖中学学生首演的《雷雨》开始就很吸引人,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叙事解构是《雷雨》提供给后世创作者的空间,故事本身就能抓牢观众的心。这样“人心太易变,人性太软弱’”的戏也印证了曹禺先生所言,“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
宋宝珍认为,看完《雷雨》,高傲的人不会再继续高傲,得意的人更是缺少了得意的资本,因为谁也不能预料到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曹禺先生的深刻在于,他不是乌托邦式的、简单的对未来理想进行憧憬,而是在他表达诗意之中始终没忘记,在现实的各种规定性中人类会面临不同处境。”
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
文章插图
被很多人视为经典版的北京人艺《雷雨》。摄于2004年阵容。北京人艺供图
观点二:
“繁漪在家庭中的困境对应现代社会女性的困境”
埃里克眼中,《雷雨》是一部让现代人面临困境时,能从里面迅速找到解决的办法的指南。他认为虽然每个时代社会的法则不一样,但面临的困境是共同的。比如今天也依然存在有人经常把自己关在内心所营造的阶层中,关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坚守着自己的家庭伦理与精神道德等问题。如何去解放自己,甚至如何去质疑这些问题,或许看《雷雨》他们就能从中找到最终答案。
比如埃里克认为《雷雨》中提到的女性问题,直到今天,女性的处境几乎还是在男性之下,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中国,这些问题都现实存在,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去解决这些问题:“幸好激情、爱情的表达可以穿越所有时代,所以我希望将这些贯穿在《雷雨》之中,也算是跟今天的观众做出一个回应。这是我做戏剧的目的,不要把戏剧做成一所博物馆,是要通过一个老作品去讲述今天人的故事。”
关于《雷雨》中女性的解读,宋宝珍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剧本中的形象时代特征极为明显。如繁漪是受过“五四”思想影响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她却进入了周朴园这样一个带有封建性以及资本主义特性的家庭中,是带有传统到现代过渡性的家庭模式。鲁侍萍在济南女子学堂里做“老妈子”,她是受过现代教育影响的,但她本人整体道德的体系是传统的。这样看来,曹禺在《雷雨》中展现的时代,是由传统到现代转换的过渡时期,这里社会的阶级斗争的特点,家庭之中伦理道德的变化,人物关系之中既传统又现代的相处的模式,曹禺在《雷雨》中,通过人物的身份与各自的行为方式显示了时代性。
但在设计这些人物时,曹禺始终保有着一种人文情怀。如果仅仅是带着批判与攻击的目的去写《雷雨》,这些人物写不好的。如在《雷雨·序》里,曹禺曾特别强调,要让演员好好地琢磨周萍这一角色,要为这个角色找到同情。为什么要同情周萍?他在知情情况下和继母乱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又和妹妹乱伦,但是“周萍并不是繁漪理想的爱人,那么她为什么会爱上周萍呢?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会落在周朴园的家庭中。”因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繁漪的高傲、自尊、内心的炽热,还有现实当中周朴园对她的冷漠,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她的情绪与情感总得要找到一个突破口,那么真正能够,让她可以谈一谈心,有共同话题,能够在心理层面上得到交流的只有周萍。这种情况如果放在当下我们自己身上,也能得到共情。
尽管我们今天讲求平权,包括女性主义在当今已经是一个先进的思潮,但总的来讲,作为繁漪内心的苦,虽然在家里身份是女主人,但是在感情的层面上,她必须服从他人的苦,她在家庭中的困境其实也对应着现代社会女性的困境。
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