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版式设计:沈亦伶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电影局、国家文物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20年,我们用一块块版面,忠实记录下这一年的文化轨迹。这里面,有人们看到文物古迹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的欣喜,有宅在家中“云”赴一场交响乐的期待,有易地扶贫搬迁的乡亲带着文化家当出深山的喜悦,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闭馆日为老人开门的温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文化强国征途上阔步向前的中国人民,将愈发坚定、更加从容。
——编者
这一年,夯实内力
深厚底蕴滋养文化沃土
【岁末回眸】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等展览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愈加灵动的姿态,走进人们心里、走进人们生活。文创产品持续创新形态样式,文博主题的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影像呈现不断出新,沉浸式体验、多感官融合等新型策展方式打破时空界限……
【文化自信 汇聚精神力量(2020特别报道)】与历史对话,离不开怀揣热爱的传承者。耗时数年把碎成百余片的青铜器拼接完整的文物修复师,奔走街头巷尾为文物摸清家底的志愿者,他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感受到“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此外,《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国家文物局就修改文物保护法公开征求意见,拟增设监督检查专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
【编辑感言】
我国是文物资源大国,数以亿计的文物瑰宝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物质载体。无论路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最初的起点;无论时光怎么飞逝,那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前行路上的精神财富。岁月峥嵘,文化因传承而显得生机勃勃,迸发出取之不竭的创造力,当这股力量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交相融合,二者定能相互辉映、携手向前。
这一年,激发动力
数字赋能开拓云端舞台
【岁末回眸】
今年夏天,全国各地的名团、名角“云”聚一堂,唱响“京剧的夏天——全国京剧院团线上抗疫展演月”,为观众献上国粹盛宴。
展演火热的背后,是文化艺术紧跟时代步伐,焕发青春魅力。互联网时代,开通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已经成了不少舞台展演的“标配”。影视院线探索网络播出新渠道,实体书店试水外卖和直播荐书等,图书馆推出公开课和有声书,努力提升“能见度”,为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多选择。各行业积极拓展“云端”新领域、新入口,让文艺新业态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性。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广阔的空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出台施行,进一步探索线上新模式,激活消费新市场。
【编辑感言】
云演出、云练功、云直播、云展览、云综艺、云拉歌……文化艺术活动的时间坐标里,“云”是关键词。疫情防控期间,这既是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之举,也是文化与技术深度融合背景下,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的大势所趋。数字文化业态逆势上扬,用丰富优质的内容供给,以线上线下互联共通的创新探索,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的动力。
推荐阅读
- 玩石头就要做赏石文化的传播者,可一些人却成了奇石的封存者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老戏骨”惠英红好优雅,裸色刺绣裙精致高贵,60岁美得真实自信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迁安发布暂停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同仁嘛呢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