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走菜贩生意的互联网巨头,让买菜更便宜了吗?( 四 )


城市之所以是城市 , 不只是有干净整洁的房子和街道 , 而更重要的是里面有很多的人 , 人才会有活力 , 能够创造出更多经济活动 。 但在士绅化的风潮里 , 往往只见房子不见人 , 人被认为是混乱的 , 房子是干净的;但真正的城市精神 , 维系城市命脉的人的活力 , 反而被抽掉了 。
在采访中 , 梁捷谈到 , 城市规划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 人、房子、空间、经济问题 , 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 只追求一个好看的城市 , 而不考虑其他问题 , 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 我们现在的城市化运动里就犯了太多这样的错误 。
实际上 , 城市公共空间不完全是一个物理性的空间 , 它也包含着一种社会性的含义 , 当这些邻里商贩、小杂货店在这里扎根了十几二十年后 , 他们本身也像街上的树、巷子和楼房一样 , 成为了这个街道社区的一部分 , 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切近感和归属感 。
中国过去当然也有大量历史悠久的市场 。 只是在士绅化的进程中 , 这些传统市场都被拆除 , 甚至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 而且很多大城市甚至在短短数年内发动了好几轮士绅化进程 , 新建的现代化商场很快又被认为过时 , 继续拆除重建 , 以至于偌大一个城市 , “十年老店”都不容易觅得 , 更不用说数百年的市场了 。
抢走菜贩生意的互联网巨头,让买菜更便宜了吗?文章插图
国外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市场 , 既有卖吃的 , 也有卖日用品的 , 甚至还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旅游景点 。 比如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 , 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 这样的市场 , 直到今天仍在有条不紊地运作 。
即使是从最基础的经济学逻辑上看 , 人们既有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 , 也有更高级的文化审美需求 , 两者是相互补充的 。 就如同现在每个城市都希望招募高素质人群 , 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素质 , 但任何一个城市也都需要普通劳动者来从事街道清扫、家政服务等日常工作 。
从主流城市学研究的观点来看 , 穷人就应该居住在市中心 , 因为市中心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 穷人只有到城市里面 , 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 但现实却往往是穷人被赶到了边远的郊区 。
借用著名人类学家斯科特(James C. Scott)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里的比喻:“每个人都长久地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 , 只要涌来一阵细浪 , 就会陷入灭顶之灾 。 ”不管是互联网补贴还是政策变动 , 但可以预见的是 , 菜贩们的小本生意 , 经不起这些风险 , 当不知道这阵细浪会从哪个方向涌来时 , 他们很可能会就此被淹没掉 。
也许在当下看来 , 这些代价只是落到他们头上 , 但终有一天 , 这种代价是由我们所有人共同承担的 。
04.
效率并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
还有人反驳说 , 为什么要反对和阻止一种“新的事物”?为什么要抵抗不可抗的浪潮?
聂辉华认为 , 这是偷换概念的说法 , 汽车之于马车 , 是几十倍甚至更高地提高了效率 , 真正革新了技术 。 但社区团购只是把已有的蛋糕切走了一些 , 却并没有真正地做大蛋糕 。
像蔬菜这些生鲜产品 , 既没有太多技术革新 , 更是低需求价格弹性的(Inelastic Demand) 。
也就是说 , 即使再有钱 , 一个人每天吃的蔬菜也就那么多 , 这种日常需求不太会随着价格波动而大幅增减;更不会像书、电影、服饰产品一样 , 能附着上大幅度的文化和品牌增值 。
社区团购 , 往往菜还是那些菜 , 只是通过不同渠道来到了手里 , 并没有创造新的产品;甚至还可能会减少就业 , 过去的那些小商贩 , 可能变成了一个互联网零售的站长 , 一个提货点的管理员 。
聂辉华认为 , 可能是因为太多年发展中国家的经历 , 导致我们对于效率的偏爱 , 和不公平的容忍 , 渐渐地走向了极端 。 好像只要有效率 , 就可以完全不管公平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