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琐窗寒·玉兰》: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这种咏物词的隐喻性与象征性往往会让人产生“隔”的感受,用典过多也是另一个产生“隔”的原因。这首词咏玉兰,寄托自己对于情人的思恋。 杨铁夫《梦窗词选笺》中说:“题标玉兰,实指去姬,诗之比体;上阙映合花,下阙直说人,又诗之兴体”。
其中用了李贺、晏殊、屈原、柳永等人作品的意境,以及范蠡、西施等人物的典故。这种词令普通人读起来有些吃力。
因此胡适评价说:
近年的词人多中梦窗之毒,没有情感,没有意境,只在套语和古典中讨生活。《评唐宋词人》
近现代词学家夏承焘《吴梦窗词笺释序》说:
宋词以梦窗为最难治。其才秀人微,行事不彰,一也。隐辞幽思,陈喻多歧,二也。
他认为,吴文英的词,之所以不易解其意,有两个原因。首先,吴文英不是个地位尊崇之人,宋史无传,他还没有姜夔写词序的习惯,生平事迹没有太多的记载。其次,就是王国维与胡适等人所诟病的问题,他填词和李商隐作诗一样,从字面上朦胧幽深而且多歧义,难以理解和判断。
文章插图
二、梦窗词之妙处1、不成片段与脉络贯通
首先,关于七宝楼台之说,就引起很多人的非议。同样一个人的作品,有人说黑就有人说白。真是有点罗生门了。
叶嘉莹先生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吴文英的“七宝楼台”,她是这样说的:
如戈载之所云:‘细心吟绎了一番,于是乃于梦窗词中发现一种极高远之致、穷幽艳之美的新境界,而后乃觉前人对梦窗所有赞美之词都为有得之言,而非夸张过誉;
而所有前人对梦窗诋毁之词乃不免如樊增祥氏所云:‘世人无真见解,惑于乐笑翁“七宝楼台”之论,……真瞽谈耳。
此外,我还更有一个发现,就是梦窗词之运笔修辞,竟然与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之所谓现代化的作风颇有暗合之处,于是乃恍然有悟梦窗之所以不能得古人之欣赏与了解者,乃是因其运笔修辞皆大有不合于古人之传统的缘故;
而其亦复不能为现代人所欣赏了解者,则是因为他所穿着的乃是一件被现代人目为殓衣的古典的衣裳,于是一般现代的人乃远远地就对之望而却步,而不得一睹其山辉川媚之姿,一探其蕴玉藏珠之富了。
是梦窗虽兼有古典与现代之美,而却不幸地落入了古典与现代二者的夹缝之中,东隅已失,桑榆又晚,读梦窗词,真不得不令人兴‘昔君好武臣好文,君今爱壮臣已老的悲慨了。”
【 拆下来|观宋填词168|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吴文英的争议】这一段解读,是对于“七宝楼台...不成片段”最精彩的分析了。
叶先生说吴文英词既古典又现代,古人不理解,是因为吴文英太超前,今人不理解,是因为梦窗词毕竟披着宋人的外衣。
她还举了个例子,皇帝爱文的时候,我擅长武功,皇帝欣赏壮年人的时候,我已经老了。也就是说,吴文英掉到了缝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因此知音难觅。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说道:
至张叔夏云:‘吴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此论亦余所未解。窃谓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以诗而论,如太白《牛渚西江夜》一篇,却合此境。词唯东坡《水调歌头》近之。
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亦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
陈廷焯说,张炎的理论我搞不懂。我看用来套用李白诗苏轼词,也符合拆碎不成片段的特点呀。
清末民国词论家杨铁夫(1869-1943)在《吴梦窗词笺释》中,也为吴文英平反说:
推荐阅读
- 观宋填词176|满地干戈犹未戢,张绍文有稼轩词风
- 推荐3年前看到的这本小说《相见恨晚》,当时看了就停不下来了
- 3本穿越小说:第一本94万字,精彩剧情停不下来,老书虫强烈安利
- 他坐下来残疾轮椅赶到上海市瑞金医院烧灼整形美容科
- 李白在宫中填词,为何又想要辞官回家
- 想学习打坐,静不下来怎么办?
- 5本好看到炸裂的小说,晚上一看,熬夜停不下来
- “本本主义”登峰造极的国家懂得记录,才能存活下来!
- 包拯陈州放粮怒铡国舅是否确有其事因他当地还留下来一个习俗
- 这座辽国帝陵被窃多次,有件国宝因盗墓贼不认识,而完好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