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康复治疗师,不如初级医生,中国康复医学二十年之怪现状( 三 )
“数以万计的幸存者成为永久性的伤残人士 , 需要长期的康复医疗服务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何成奇在撰写的论文中推算了地震的康复需求数据——仅仅骨折伤员就有6.8万人 。
上万份骨折、脊髓损伤以及挤压综合征等临床病例 , 虽然让何成奇带领的康复团队有了第一手的治疗经验 , 却也暴露了康复医学的短板 。 在后来的经验总结中 , 何成奇无不惋惜地谈到 , 汶川地震5月后 , 康复治疗才开始介入 , 错失了伤员的康复良机 。
大多数断骨可以在3个月后恢复 , 但因骨伤卧床不动而导致的关节粘连僵硬 ,如果缺乏专业康复训练 , 很可能令患者就此成为残疾 。 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早期康复的介入程度和时间 , 介入越早越能有效减轻伤残程度和防止并发症 。
在近代康复医学发展中 , “二战”是一个决定性阶段 , 当时各国在解决大量伤员的问题上可以大概分为两派:以美国为首的康复派 , 着重研究康复器械 , 最大限度地训练伤残人员 , 为他们配上假肢 , 帮助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 使他们回归社会;以前苏联为首的疗养派 ,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疗养院、荣军医院 , 雇请了大量的护理人员为伤员提供优厚的医疗护理 , 许多伤员有专人喂饭、穿衣、照料日常生活 。
哪种更有效?
若干年后 , 美国伤员重新就业 , 回归社会 , 而前苏联伤员逐渐远离正常人的序列 , 答案呼之欲出 。
我国在解放战争后选择将伤员遣返回家 , 错失了康复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 传统的理疗科、体疗科也发展缓慢 。 直到1980年代 , 原卫生部医政局官员带队前往日本、美国等地考察康复医学时受到触动 , 选取若干医疗机构试办康复中心 , 加之国际上也对远赴重洋的康复学者予以资助 , 才使得中国的康复医学有了系统发展 。
如今 , 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 骨科机构已经采取骨科手术与康复治疗“一体化”的模式 , 即骨科医生与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责任护士共同组成骨科康复团队 , 制定康复方案 。
而在目前的中国 , 只有少部分技术实力较强的医院能够实现骨科康复的早期介入 , 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和科普宣教 , 大部分医疗机构仍然存在“重手术、轻康复”的落后观念 , 使患者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 。
汶川地震后 , 在2008年8月召开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 , 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强调 , 地震伤员的康复凸显了我国康复医学基础的薄弱 , 该学科的发展落后于其他临床学科 , 甚至成为了医疗服务这个“木桶”中的“短板” 。
此后 , 康复医学才终于迎来了迟来的医保的“利好” 。 2010年 , “运动疗法”等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首次纳入医保 , 2016年 , 又增加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医疗康复项目 。
2011年 , 原卫生部制定《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 , 其中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置康复医学科 。 这项政策在全国掀起了一波康复学科新建潮 。
2013年 , 华西康复科的“主战场”搬至温江院区 。 这里远离闹市 , 就连医院门口的大道也只见大货车来往的身影 。 占地122亩的园区内 , 一幢主楼孤零零位于中央 , 病人做完一天的治疗 , 傍晚就沿着主楼旁的绿化带散步 , 赶在19点关门前回到病房 。
文章插图
△华西康复科 陈鑫拍摄
康复“开荒”:租用旅馆、请木匠从租旅馆房间到坐拥整层楼 , 从16张病床扩增至200余张 , 华西康复医学之路走了24年 , 历经几起几落 。 正是一代代人不断累积的病例效果 , 塑造了康复医学发展的今天 。
现年81岁的华西康复科创始人熊恩富 , 从1965年大学毕业后就留校华西工作 , 他的医学之路始于骨科 , 最终归宿在康复 。
1985-1987年 , 熊恩富在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骨科工作 , 这段经历 , 让他认识到康复医疗对病人术后健康恢复的重要意义 。 后来 , 他又被派去康复领先的香港学习半年 。 两段学习经历 , 让这名骨科医生更加坚定了重建华西康复科的决心 。
推荐阅读
- 靶向药耐药后怎么办?医生说:还有这4种方案
- 打破传统治疗标准!拉罗替尼挑战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 得了乳腺癌,她为何不愿去治疗
- 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胶囊”起搏器(Micra)
- 中国肝癌患者诊断的平均年龄提升5岁,打破治疗僵局,肝癌诊治新势令医生振奋
-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多大需要治疗?医生:成形的结石应尽早治疗
- 脱发治疗新方法:假雏菊提取物或可重返满头密发
- 三十年顽疾一招除——带蒂皮瓣治疗重度尿道狭窄
- 康复|科普|脑卒中康复训练的“坑”你躲过了吗?
- 中医:不同年龄的肾病患者,饮食选择不同,饮食选的好治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