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史记·乐毅列传》
译文:
我听过这种说法,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
1
这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名将。
他懂得善作未必善成,善始未必善终。如果摊上个好领导,咱就努力工作,如果碰上个二货主子,咱也没必要死忠。
他所处的时代有四大名将,他并没有列入其中,但诸葛亮却以他自比。
他就是战国名将乐毅。
文章插图
2
乐毅的祖先乐羊是个魏国人,乐羊率领魏国军队攻灭了中山国。
当时,乐羊的儿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魏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中山国国王烹杀了乐舒,还煮成肉羹送去给乐羊,乐羊坐在营帐把一杯肉羹全吃了。
在上演了“乐羊食子”的故事之后,中山国灭亡,乐羊在原来中山国的领土上有了一块封地。
中山国复国成功之后,又被赵国灭亡,于是乐毅成了赵国人。
有意思的是,中山国复国成功靠的是一文一武,这个武将居然是乐羊的孙子。中山国和老乐家渊源很深。
乐毅原本是要在赵国做官的,但正好碰到“沙丘之变”,赵武灵王惨死,乐毅改变了方向,去到了魏国。
但乐毅真正扬名立万却是在燕国,终老又回到赵国。
魏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究竟哪一个才是乐毅的祖国呢?
文章插图
3
战国后期,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五国伐齐”(也有说是“六国伐齐”的),乐毅就是在这次事件中声名远播的。
在齐宣王时代和齐缗王时代,齐国是个超级强国,一点也不比秦国差。
但是,齐国仗着自己实力强劲,四处拉仇恨。楚国被教训了,韩赵魏都被欺负过,燕国甚至连首都都被齐国攻破了。
齐国膨胀了,以为自己独步江湖,但实际上,就算秦国在最强盛的时候,也未必打得过其他六国联手,也必须一手军事、一手外交。
战国江湖暗流涌动,即将风起云涌。
文章插图
4
还是在燕国险遭灭国后不久,乐毅作为魏国的使者来到了燕国。
燕国的国君是燕昭王,这是又一个卧薪尝胆的勾践式的君王。
燕昭王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修筑黄金台、引得凤凰来。
燕昭王听从了谋士的建议,用千金买马骨的方法,招徕天下贤士。他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还修筑了一座高台,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燕昭王为了招揽人才,也是豁出去了。《史记·孟荀列传》记载燕昭王一个很肉麻的举动。当名士邹衍来到燕国的时候,“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什么叫拥彗先驱呢?就是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
不管肉麻不肉麻,做作不做作,效果杠杠滴。剧辛来了,邹衍来了,屈庸来了,乐毅也来了。
在燕国,乐毅遇到了他的伯乐,才有机会书写自己人生最华美的篇章。
推荐阅读
- 先秦时代|战国十大名将:吴起排第六,乐毅排第四,那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谁?
- 先秦时代|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杀神”白起?他为何被除名武庙?
- 辽宋夏金|赵匡胤参拜武庙,为何他将关羽等二十二人踢出?原因很简单
- 先秦时代|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为什么被赵匡胤移出武庙,原因很现实
- 隋唐|武庙七十二子中唯一的南陈名将,当他被擒,陈被隋灭已难以逆转
- 乐毅|驰者书唐刻宋拓《乐毅论》八尺屏一通--研清墨写老纸妙得自然
- 越南|越南武庙供奉有18名将,其中12位是中国人,这是为何?
- 操作|越南武庙神奇操作:供奉18位名将,却有12位是中国人
- 盛名之下|魏晋名士商业互吹:如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盛名之下水分有多深?
- 杰作|俞和摹禇遂良《乐毅论》宋代小楷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