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9天1.87亿 丹寨万达小镇走出非遗旅游融合之路( 三 )


“让传统手工艺出潮品 , 打造出好的非遗文创品牌 , 由此更多地进入现代生活场景 , 推进非遗文创产品市场化 , 并推动丹寨、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的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的发展 。 ”赵罡称 。
据统计 , 非遗周举办期间 , 丹寨万达小镇共计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 , 同比增长88% , 实现营业收入276万元 , 同比增长184% ,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亿元 。 小镇内非遗商户、酒店和客栈收入均同比大幅增长 。
56岁的苗医左凯鹏向采访人员介绍 , 自国庆以来 , 治疗各种颈椎、腰腿疼的药物出售了1万多瓶 。 非遗周期间 , 一周更是出售了3000多瓶 。
小镇IP已形成可复制扶贫典范
作为丹寨万达小镇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与参与者 , 粟周榕认为 , 万达在丹寨的工作 , 不是“输血”式的扶贫帮扶 , 而是“造血”式的、可持续发展式的朝阳产业 , “是一心一意、真心真意 , 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 。
据介绍 , 丹寨万达小镇作为万达集团包县帮扶丹寨的核心产业项目 , 以本地非遗为主题和特色 , 小镇建筑体现本地苗侗文化 , 经营业态中非遗产品占比超过70% , 还邀请了丹寨县一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落户小镇 , 周周举办非遗文化主题活动 。
丹寨扬武镇排倒村的杨芳 , 是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的传承人 。 多年前 , 她在丹寨创办了蜡染专业合作社 , 覆盖了6个村寨 , 是带领当地苗族妇女致富的“领头雁” 。 在她的400多名社员中 , 涌现出了一大批蜡染名匠 , 由她创作的作品 , 更是享誉国内外 。 在丹寨县政府和万达集团的邀请下 , 杨芳蜡染馆入驻了丹寨万达小镇 , 向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展示这项惊艳的苗族手工技艺 。
游客来到小镇上的蜡染馆 , 不仅可以观赏、购买作品 , 还能亲自体验蜡染的制作过程 。 在杨芳蜡染馆 , 有来自各村寨的蜡染技师为游客教授技巧 。 游客支付合理的体验费用 , 便直接促成了蜡染工匠的增收 。 据杨芳透露 , 蜡染工匠现每月可获得三千元左右的收入 , 比之前在家务农收入提升了三倍以上 。
“丹寨万达小镇在交通并不便利的条件下 , 依靠产品力 , 获得了较大成功 , 是旅游的供给侧改革 , 是非遗和旅游融合的最佳典范 。 ”在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 ,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如此表示 。
除此之外 , 丹寨万达小镇在规划、产品、运营等方面也颇具特色 , 魏小安点评称 , 丹寨万达小镇以东湖为隔 , 一面是非遗主题小镇 , 一面是旅游度假酒店 , 把观赏场景和生活场景通过一片水域分隔开 , 是对应现代生活的旅游度假区规划 。 此外 , 小镇里有一系列网红打卡产品 , 其中非遗主题产品很受游客欢迎 , 经营者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品牌 。
魏小安还表示 , “小镇运营思路很特别 , ‘轮值镇长’在全球范围招募 , 三年之间来了100多任镇长 , 本身就创造了一个亮点 , 而且在轮值过程中 , 镇长们能把多元文化、多方资源引入进来 , 形成一个镇长接力 , 推介丹寨的优良传统 。 ”
“小镇IP已经形成模式 , 且可以复制 。 不过 , 在复制时 , 应呈现当地文化特色 , 而不是照搬丹寨经验 , 须通过市场需求倒逼创新 , 通过运营让商业有活力、商家有品牌 。 ”魏小安建议 。
数据显示 , 自2017年7月3日正式开业运营 , 三年多来 , 丹寨万达小镇已经成为全国知名非遗特色小镇 , 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 , 带动丹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亿元 , 拉动丹寨20个产业和50个子行业发展 。
不仅如此 , 万达帮扶项目带动了丹寨县5.88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 帮助丹寨提前两年脱贫 。 丹寨万达小镇也成为全国社会扶贫、旅游产业扶贫典范 。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评价丹寨万达小镇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 , 是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和精准扶贫的亮点 , 也是贵州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 , “无中生有 , 方兴未艾 , 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