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社交产品底层逻辑来预判未来社交领域的机会?


腾讯是国内当之无愧的社交大佬 , 手握QQ与微信两个超级APP 。 QQ伴随着80、90年代成长 , 而微信则是全民社交的新篇章 。
微信作为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产品 , 几乎十个中国人有九点九个在使用 。 曾经出现时 , 凭借更隐私的特点迅速拉拢了一大批QQ用户 。
微信界面的简洁 , 甚至于比手机通讯录还要简单 , 加上正好赶上4G时代的开端 , 微信迅速成了一款“国民APP” 。
打通社交四个核心环节是社交产品成功的关键
纵观人人、开心网、QQ 和微信的发展史 , 我们认为一个社交产品能否成功 , 无论是公司战略、市场竞争格局、产品功能优化 , 用户体验 , 还是内部团队管理都会对公司和社交产品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 , 一个社交产品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整体的综和实力以及战略眼光 。
我们认为社交的整个过程无非是以下 4 个环节:寻找/发现朋友、破冰+进一步信息交换、沉淀关系链、拓展关系链这四个环节 , 而熟人社交产品往往会跳过破冰这个环节 , 但是世上很少有绝对意义上的熟人社交产品 , 微信同样具有陌生人社交的功能 。
|如何从社交产品底层逻辑来预判未来社交领域的机会?
本文插图

【|如何从社交产品底层逻辑来预判未来社交领域的机会?】|如何从社交产品底层逻辑来预判未来社交领域的机会?
本文插图
对于一个成功的社交产品 , 无论是 IM 还是 SNS , 也无论是熟人社交还是陌生人社交 , 最后的终极目标都是让用户间的社交关系沉淀在这个社交上产品上 , 社交关系沉淀得越多 , 社交产品的护城河就越深 。
而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 可以说社交活动整个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前三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 找寻/发现朋友是社交的起点 , 而破冰和进一步信息交换会促成关系链的沉淀的前提 。
互联网公司能做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优化社交各个环节中的用户体验 , 进而进一步增加关系链最终实现沉淀的概率:①降低社交行为门槛;②提供更丰富的内容;③增加社交行为的趣味性;④提供更多元化的使用场景 。
我们总结了上面复盘的 4 个产品在社交这几个环节中采取的模式和对应的亮点 。
“微信挑战者们”哪里做对了?又失败在什么地方?
微信是国内社交产品中当之无愧的第一 , 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沉淀在微信上所形成的产品壁垒是微信最大的优势 ,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对微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
针对微信的质疑声在 2018 年下半年到 2019 年这段时间达到了顶峰 , 大家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微信功能更新方向因受众人群过大而受限 。 因为网络效应 , 微信的设计和功能都过于大众 , 对于有小众需求的人来说 , 不够特别和个性化 。 每个功能在上线的时候都要考虑其所覆盖人群需求的最大公约数 。
第二 ,由于微信的网络效应导致用户社交压力过大 。 朋友圈等功能越发鸡肋 , 人均投稿率持续下降 。
第三 ,短视频产品用户时长飞速增长 , 积压了微信的使用时长 。
于是 2019 年前后 , 市面上出现了众多想要挑战微信社交地位的产品 , 也成就了 2019 年这个社交大年 。
他们都从我们上文提到的四个环节和微信进行差异化竞争 , 很多产品也在短期内获得了还不错的用户增长数据 ,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如意 。 我们认为分析“微信挑战者们”的成败和功过将对于我们判断未来社交战场还有没有机会至关重要 。
我们发现 , 对于“微信挑战者们”来说 , 它们在发现/寻找朋友和破冰环节往往都采取了的和微信更加差异化的方式 。 以发现环节为例 , 这些产品这个环节的切入点主要可以 LBS 地理位置、照片、声音、三观测试、虚拟形象及共同兴趣话题这 6 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