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察团|马云说错了什么?



首席观察团|马云说错了什么?
本文插图

马云就是一台话题制造机 。
近日 , 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21分钟演讲 , 让舆论炸了 。 在正式演讲开始前前 , 马云在话筒前说:“没扔zha弹 , 哪敢扔zha弹 。 ”可最终 , 他还是“扔”了 。
按照他自己说的三点 , 总结起来 , 就是三颗“zha弹”:中国金融没有系统、国内的金融监管是以管火车站的方式管理机场、中国的银行是当铺思维 。 毫无疑问 , 这样的观点立刻招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甚至蔑视 。 我们总结了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看看房地产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 还敢说没系统?”
“蚂蚁金服就是在宽松的监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 谁都能骂监管 , 就是蚂蚁不能 。 ”
“蚂蚁金服是端起碗吃肉 , 放下筷子骂娘 。 ”
“马云说创新需要代价 , 我们就是那个代价 。 ”
“监管挡着蚂蚁赚钱了 , 所以开炮 。 ”
“金融圈对马云已经很宽容了 , 骂的这么难听还能容忍 。 ”
“旧规则比没有规则好 。 ”
……
从舆论的义愤填膺中不难看出 , 马云似乎又说错话了 。 但是我们再次研究了那段21分钟的演讲视频 , 发现目前舆论的分歧多少还是有一些各说各话 。 21分钟的时间 , 信息容量有限 , 没能让马云更加细致化的论证自己的观点 , 而互联网碎片化的讨论 , 又难以让我们看到更有力的反驳证据 。
因此 , 我们在反驳之前 , 试图先站在马云和蚂蚁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场演讲 , 因为万事必有因 , 不清楚这一论调的诞生 , 就无法精准的去批判 。
中国金融与欧美金融
从整个演讲框架来看 , 其实马云讲的三点非常有逻辑 。 第一点 , 将中国放在世界这个维度来讨论 , 得出中国金融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有所区别;第二点 , 引申到国内的监管和市场的创新 , 阐明监管和市场创新存在矛盾;第三点 , 市场创新的必要性 , 或者空间 , 因为银行的当铺思维解决不了很多发展问题 , 甚至会扭曲市场 。 从演讲的逻辑来看 , 层层递进 , 再加上马氏语言风格 , 一个话题就出现了 。
巴塞尔协议成为第一点中头号靶子 , 这一起源于上世纪80年 , 最新修订于十年前的协议 , 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 只是最早有11个国家银行和监管机构提出的一种银行风险管理标准 , 至今成员也没能覆盖全球 , 只是各国参考的一种监管标准 , 包括中国在内 。
金融行业的人士 , 将巴塞尔协议视为一种目前最好的风控管理方式 , 虽然有问题 , 但总比没有强 , 以此批判马云“巴塞尔老年俱乐部”的说法 。 乍听上去 , 似乎很有道理 。 但如果从演讲的特点来看 , 这应该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 马云想表达的依然是中国金融与欧美金融不同 , 监管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
毋庸置疑 , 欧美的金融行业已经发展了几百年 , 而中国真正的现代金融体系也只有四十来年的历史 。 同时 , 中国的经济模式本身与欧美也存在很大不同 , 因此无论是金融业态、金融产品 , 还是经济与金融的匹配度 , 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 因此 ,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金融模式和金融监管模式 。 马云搬出巴塞尔协议 , 只是用一种具象化的东西来引发市场对于本质化的思考 , 没曾想 , 大家只注意到了意象 , 却失去了对本质的关注 。
“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是第二个刺激性观点 。 有金融人士拿出房地产和地方债等近两年比较热门的话题举例 , 但我们认为 , 这样的反驳存在空间错位 。 从马云的演讲来看 , 他所指的系统更加庞大 , 这个系统既包括传统银行 , 也应该包括其它创新金融机构 , 而现在 , 中国只有银行这样的大江大河 , 而缺乏小河、小溪和沼泽、湖泊 。 金融系统生态和金融机构的垂直生态是两个概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