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宋刻《通鉴纪事本末》以2024万元成交!( 三 )


, 字德渊 , 号节斋 , 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 , 居湖州 。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 。 主管官告院、将作监主簿 , 差知嘉兴府 , 迁知大宗正 , 兼权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 , 寻爲都官郎官 。 端平二年(1235)为两浙转运判官 , 三年除知庆元府 , 拜司农少卿 , 兼知庆元府 , 兼沿海制置副使 。 嘉熙初 , 与宫观 , 三年(1239)起为浙西提点刑狱 。 移知平江府 。 淳祐元年(1241)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 , 拜司农卿兼知临安府 , 权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官 , 权兵部侍郎 。 二年 , 迁户部侍郎 。 三年 , 权户部尚书 。 四年 , 除户部尚书 。 五年 , 除吏部尚书 。 八年 , 提领户部财用 。 依旧兼知临安府 。 十二年 , 知绍兴府 , 为浙东安抚使 。 宝祐三年(1255)知平江府 。 景定元年(1260)致仕 , 卒 。 特赠少师 , 谥“忠惠” 。 《宋史》本传说他“所至急于财利 , 几于聚敛之臣矣” 。 如此一位赵宋宗室、终生为官、贪得无厌的封建士大夫 , 竟?自掏腰包 , 校刻《通鉴纪事本末》 , 为书林增添了一段佳话 , 并亲自写了一篇刻书序云:
《通鉴》一书 , 于治道最切实 , 诸史之精华 , 百代之龟鉴 , 古未有也 。 神宗皇帝深所爱重 , 赐‘资治’之嘉名 。 且命经筵进读 , 历朝宝之 , 永以为训 。 近世建安袁公复作《纪事本末》 , 区别条流 , 各从其类 , 岂求加于《通鉴》之外哉!盖《通鉴》以编年为宗 , 《本末》以比事为体 。 编年则虽一事而岁月辽隔 , 比事则虽累载而脉络贯联 , 故读《通鉴》者如登高山 , 泛巨海 , 未易遽覩其津厓 。 得《本末》而阅之 , 则根干枝叶绳绳相生 , 不待反复它卷而瞭然在目中矣 。 故《本末》者 , 《通鉴》户牖也 。 袁公之为是书 , 其殆司马文正之疏附先后也欤!
于淳祐壬子退而里居 , 四年之间熟得繙阅 。 每见世道开泰 , 君明臣良 , 百度修举 , 四夷宾服 , 使人忻悦爱慕 。 至若叔世末造 , 贤愚倒植 , 纲颓紐解 , 外阻内讧 , 使人感愤叹息 。 要其指归 , 治未始不由于任君子 , 乱未始不由于亲小人;安未始不由于固民心 , 危未始不由于困民力 。 忠实事上者未有不昌 , 姦谀欺君者未有不亡 。 公廉宏济者 , 奕世流芳;贪刻暴殄者 , 子孙贻殃 。 天道人事 , 其应靡忒 , 参稽源委 , 可以昭劝诫于方来 。 是书之关于世教亦大矣 。 严陵本字小且讹 , 乃易为大书 , 精加雠校 , 以私钱重刊之 。 非特使老眼训子弟 , 庶与四方朋友共之云 。 宝祐丁巳秋七月朔 , 古汴赵德渊谨书 。
序中道出了他校刻《通鉴纪事本末》的动因及剞劂此书的来龙去脉 。 丁巳 , 乃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 , 故此书版本应定为“宋宝祐五年赵氏刻本” 。 此本框高25.3厘米 , 宽20厘米 。 每半叶11行 , 行19字 , 白口 , 左右双边 。 其时雕版凡“四千五百八面”(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五《大成门》) 。 惜版成之时“士学陋 , 艺苑芜 , 此版束之高阁者四十馀年”(清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二引证元陈良弼《通鉴纪事本末序》) 。 “又惧其为势家所夺也 , 秘不示人”(元陈良弼《通鉴纪事本末序》) 。 “节斋之孫(赵)明安置之嘉禾学宫”(清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卷一) 。 一日明安“过嘉兴 , 谒学宫 , 见宣城陈良弼 。 叹曰‘吾有托矣 , 庶几不負吾祖之用心矣’ 。 出所藏版示之曰‘昔有云间好事者 , 出中统钞三百定求市 , 吾不忍售 , 恐流散不?久传也 。 若置之家禾学宫 , 偿半值亦无憾矣’ 。 适御史宋一斋、佥宪邓善之临是郡 , 闻之曰‘有补文治 , 其速成之’ 。 学宫适助创试闱之費 , 力不?如赵所需 , 乃出中统钞七十五定偿之 。 时延祐六年三月事也”(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五) 。 看来什么事情的成败得失 , 皆有其因 。 宝祐五年赵氏为警示江河日下的南宋王朝, 自己出私钱校刻《通鉴纪事本末》 , 以资借镜 。 但版片刻好之后却束之高阁 , 无人问津 , 这也是其势使然 。 到元延祐六年(1319)却有陈良弼者出 , 整理旧版 , 刷印其书 。 表面上曲折跌宕 , 实际亦有其必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