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聊一聊国庆档三部电影( 二 )


《我和我的家乡》的定位究竟是市场为主还是宣传为主 , 我猜主创其实没想明白 。而众所周知 , 三种选择中有两种都是欺负大雄 , 所以其实在犹豫的那一刻 , 这部电影就已经是以市场为主了 。换言之 , 这是一部拍给城里人看的喜剧 , 顺带宣传一下农村扶贫 。
直说了 , 我不觉得这部电影对农村扶贫事业是关心的 。相反我觉得它其实是漠视的 。在影片中除了《最后一课》外 ,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都是城里人 , 全片一直在讲要大力发展农村 , 要积极支援农村 。可实际上呢?
葛优演的张北京带着他农村表舅假用自己的医保看病没成功 , 然后葛优自己良心发现出了手术费给表舅 。到最后说农村也有自己的医保 , 不用这么麻烦 。在这个故事里只讲述了农民看病难的困境 , 最后才把农村医保点出来 , 可点出来以后呢?农村医保为什么不被表舅信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什么推行起来困难重重?医保的钱是由谁支付的?这些真正农民该关心的问题一个没有 , 最后简简单单地落到了表舅舍不得花200块钱办个医保这事了 , 得 , 表舅看不起病还是因为表舅自己小气?
观众是没有问题的 , 就像张北京自己也是没有什么可被指摘的 。我们要承认有差异 , 然后才能弥补差异 。但影片本身表现出的对真实情况的无视才是有问题的 。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上 。虽然前者确实表现了毛乌素沙地变绿的事迹 , 但它所呈现的情况无论是当地故意坑游客的价格还是最后要靠直播老板投资才能救当地的举动 , 都表现出大家对农村真实扶贫情况的不了解 。视角应该是闫妮吗?闫妮演的企业家一直口口声声说爱这里爱老师 , 可这个角色完完全全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 相反邓超的那个角色虽然夸张可才是真的扎了根 。从观众观影的角度是的 , 但最后落点必须是闫妮反过来认同邓超 , 而不是闫妮被感动后给了邓超一笔钱 。问题是给钱就是帮助扶贫了吗?
同样的还有《神笔马亮》 。虽然沈腾演的角色最后说了自己是农村出来的 , 可实际上并不能看出来 。整个故事讲的给人感觉就是只要沈腾去了那个村子 , 村子的条件就能变好 。就好像钱本来就有 , 人力资源什么的也都本来就好 。只是以前不发展一样 。什么农村各种现代化作业 , 这笔钱怎么来的也不提 。要真这样的话为什么国家不早点发展农村呢?
答案其实还是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本都不够 , 甚至生产都跟不上 。从共和国成立时的剪刀差和统购统销到后来的乡镇企业再到取消农业税 , 饭要一口口吃 , 路要一步步走 。这才是为什么扶贫只能发生在今天而没法在几十年前就完成的原因 。
而农村扶贫能完成 , 不仅仅是靠政府的大力支援 , 更重要的是大家自己的努力 。如果对这个不了解的话 , 下乡做一下调查总还是可以的;如果实在没时间做调查 , 央视出了好几部纪录片呢 , 《决战脱贫攻坚在今朝》、《中国扶贫在路上》、《扶贫周记》等节目里有几乎本片中的所有相关素材 , 花个两三天时间看一遍还是可以的吧 。
所以我们还是要表扬一下《最后一课》 。只有这个短片是真正从被叙述对象(农民)角度出发讲述了一个串联起九十年代与今天的乡村教师的故事 。在教育中获得知识 , 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 再发过来自发建设家乡 。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故事 。
我和我的家乡|聊一聊国庆档三部电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尊重叙述对象的故事 。范伟、张译、于和伟、雷佳音、李易峰 , 这些演员们饰演的角色 , 哪一个不是真正令人感动的?而其它几个故事呢?一部农村扶贫题材的影片 , 令人感动的只是张北京和马亮?熟悉历史的朋友有没有嗅出熟悉的味道呢?
至于陈思诚的那个短片我们就不提了 。《北京爱情故事》什么样 , 它就什么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