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4个实操要点,帮助产品新人掌握数据埋点( 二 )


(1)事无巨细 , 每一步用户行为全都需要获取数据 。

举例:在一个基本资料填写页面 , 点击选项出现填写弹窗 , 在弹窗上有提交、取消的按键 , 点击弹窗外区域也会关闭弹窗 。 点击打开弹窗的量、打开弹窗后的各个操作量 , 都需要获取数据 。
要点|4个实操要点,帮助产品新人掌握数据埋点
本文插图

(2)同级页面操作和同页面多来源为一个事件 , 不同的操作内容和页面来源作为事件的属性进行采集 。
举例:承接上一个基本资料页的案例 。 基本资料页5个选项 , 获取打开弹窗/提交/取消只需要1个事件与2个属性 。
中文事件名称:填写基本资料项
中文属性名称一:填写类型(昵称、性别、生日、身高、常住地)
中文属性名称二:是否成功(真、假)
(3)用户的点击 , 若与下一个页面的浏览是直接触达可只埋一个事件 。
举例:点击去填写资料 , 就直接开始浏览填写资料页面 。 前者完全等于后者(数据量大时可忽略不计bug) , 只需要埋一个事件即可 。
(4)前端的行为与后端的结果应尽量分开 。 前端的操作结果作为属性去记录 , 可能会有接口反馈不及时的风险 。
举例:提交VIP充值订单 , 前端记录一个点击事件(即“点击提交”) , 后端记录一个结果事件(即VIP订单提交 , 属性为是否成功) 。

(5)平台型和互动型产品需要注意被动数据的埋点 。 目前发现的规律是 , 涉及到双方的动作节点需要去注意被动数据 。
为什么要看被动数据?从整体上来看 , 100个人发出招呼 , 就有100个人收到招呼 。 但是对于个体来说 , 差异性需要被注意 。 一个头部用户占据了90个招呼 , 其余人收到1个或0个招呼 , 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 再换个说法 , 我在平台跟100个人打了招呼 , 但只收到10个招呼 。 主动和被动的数据 , 感觉明显是不一样的 。
因此被动数据的采集有利于我们去平衡用户体验 , 在用户分层时也会大有作用 。
(5)英文名称字母大小写需要区分 , 名称不可一致这种我就不说了 。
(6)尚未找到合适的埋点命名规范方式 。 硬性条件是“动作+对象” 。 期待建议与补充!
(6)再简单提一下用户属性表和预置属性 。

  • 用户属性表是性别、城市、年龄、身高等属性值 , 可以在数据分析时快速进行人群的精准定位 。
  • 预置属性是一个快捷的默认操作 , 其中包含的内容会在埋点触发时被自动采集 。 例如操作系统、应用版本等数据 。
三、埋点文档格式
笔者日常使用的文档格式 , 可供参考 , 包含以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