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通信网络新基建催生产业融合新业态( 四 )


“‘星链’已经发布600多颗卫星 , 未来三年将是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建期 , 也将是运营和终端应用爆发期 。”张振兴判断 , 卫星的研制、终端产品研发、新基站建设将是这期工程主力 。据介绍 , 九天微星已在国家互联网工程任务中中标船载和车载两款终端产品研发任务 。
潘军分析 , 从国内目前情况看 , 火箭产能趋于饱和 , 出现有星无箭、多星少箭情况;以星网工程等为代表的新兴大型低轨星座加速建设;“文化 应用”快速兴起发展 , 航天影视、航天文化衍生品、太空娱乐、太空旅游等方面得到了市场关注 。“这都将加速微小卫星制造、发射产业发展和地面应用等业务新尝试 。”
据悉 , 目前国内商业航天参与企业已经超过百家 , 主要集中在发射服务和卫星系统两大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 , 随着商业小卫星制造、发射需求兴旺 , 商业航天参与企业产业发展方向也将从“单纯的卫星运营”向“运维 服务 跨界”过渡 。
李洪峻表示 , 商业航天要求高可靠性、高性能、长寿命、低成本的空间产品设计研发与技术服务 。规模化的星座建设 , 以及商业卫星的运营 , 对卫星的制造和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
“这需要全产业链参与 , 让技术创新和产业爆发互相促进 。”李洪峻表示 , 整个行业需考虑通过全产业链布局 , 跨界融合构建产业链生态 , 来实现拓展服务、降低成本 。
加速“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卫星设计标准各自为政 , 影响商业卫星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射服务专家周媛英表示 , 如从提高商业卫星发射效率、降低成本的角度说 , 除需要发射单位运载火箭和发射技术创新 , 还需要商业用户或卫星研制单位从产品设计时就要有明确标准 , 提早考虑到和火箭兼容等协作问题 。
在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 , 业内专家表示 , 迎接商业航天市场爆发的机遇和挑战 , 需要政府和业界共同发力 , 加速“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 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
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子元认为 , 从商业卫星运营降成本角度来说 , 需要业内协作加速各项标准统一进程 。目前 , 国内相关机构已经在努力尝试统一标准 , 但仍需更多商业卫星领域企业加强协作意识 , 尽快形成业内统一标准 。“比如激光通讯里面分成几个标准化模块 , 实现标准化可带来70%成本降低 。”周子元说 , 相关电子元器件选型升级乃至批量生产原理并不复杂 , 但形成商业航天可信可用产品单靠任何企业来做都很困难 。
星河动力(北京)空间技术有限公司CEO刘百奇等还表示 , 商业卫星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控制成本 , 这需要技术创新和产业爆发互相促进 。各领域通过跨界融合构建产业链生态 , 来实现拓展服务、降低成本 。
业内人士还表示 , 面对卫星互联网的应用 , 还需要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 。星河产业集团常务副总裁阎镜予表示 , 如卫星通信服务和遥感服务最大的区别在于 , “打一颗星”就可以实现遥感服务 , 但这对于通信服务来说没有意义 。这类需要以卫星组网为前提 , 基础工程投入大产业发展 , 需要政府做出前瞻性决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
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余琦等认为 , 新兴产业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需要多渠道协力配置资源 。如目前轨道频谱资源稀缺、国际资源分配规则仍存不合理现象等情况 , 也呼唤激光通信领域新型弯道超车技术研发、商业航天的领军人才培育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