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国家文物局发布五项考古新成果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 三 )


专家点评:陶寺遗址宫城内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 意义重大 。 发掘进一步确认了宫城内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最大宫殿建筑的存在 , 是迄今史前时期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 。 该建筑基址之上发现有2座主殿、东侧附属建筑、中部庭院、东部疑似廊庑等 , 其结构复杂 , 布局规整 , 史前罕见 , 当为中国古代宫室形态的源头 。 建筑基址之上的大型宫室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 。 总之 , 陶寺遗址宫城内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发掘与发现 , 对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中国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具有推动意义 。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新石器时代高等级都邑性聚落展示多元融合与中兴强盛
2014至2019年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联合组成石家河考古队 , 对石家河遗址群及外围9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系统勘探 , 相继在石家河遗址群的印信台、谭家岭、三房湾、严家山、朱家坟头、蓄树岭、罗家柏岭、周家湾等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 , 共计发掘面积6212平方米 , 取得重要成果 。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都邑性聚落 , 在距今约5900至3800年主体时段内 , 遗址的文化与聚落经历了初兴、强盛、渐变、突变及衰落等阶段性变化 。
遗址|国家文物局发布五项考古新成果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
图片

石家河遗址发掘出的谭家岭城垣与城壕 。 石家河考古队供图
根据考古发掘 , 以谭家岭大型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场所、谭家岭高等级敛玉葬、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等重大发现最为瞩目 。
谭家岭古城城垣内面积达17万平方米 , 远大于同时期同文化性质的其他遗址 , 是石家河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重要开端 , 也是后来的石家河古城形成的重要基础 。 印信台大型祭祀场所揭露了石家河文化晚期5座人工堆筑的黄土台基 , 在台基周围还发现多组套缸遗迹及100多座含瓮棺、扣碗、倒扣缸等特殊的祭祀遗迹 , 是迄今长江中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 。 谭家岭高等级敛玉瓮棺的发现 , 填补了过去在敛玉葬等级划分上的中间缺环 , 9号瓮棺代表了目前已发现的最高等级 , 玉器组合中包含了神人头像 。 三房湾遗址揭示的陶窑、黄土坑、洗泥池、蓄水缸等遗存多与制陶有关 , 同时还发现数摞陶杯套叠烧结的现象 , 显示出制陶作坊的典型特征 , 可以确认为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以烧制红陶杯为主的大型专业窑场 。
除上述四个遗址以外 , 朱家坟头、蓄树岭、罗家柏岭、周家湾等遗址的发掘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 朱家坟头揭露了一片从屈家岭文化早期延续至晚期的一片小型家族墓地 。 蓄树岭遗址清理了一批后石家河文化与居址相关的房基、灰烬层、烧土堆积、灰坑、灰沟等遗迹 。 罗家柏岭遗址揭露了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的黄土堆积台基 。 这些发现为深入了解石家河遗址的宏观结构与组织分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 表明了遗址群存在功能区划 , 同时揭示了生产专业化与社会阶层化的总体趋势 。
专家点评:谭家岭古城的发现 , 将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年代提前至距今5500年 , 而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发现 , 提示遗址的中心地位可能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末期和夏纪年时期 。 以谭家岭为代表的多批精美玉器的发现 , 表明后石家河文化阶段 , 文化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元融合与中兴强盛的态势 。 后石家河文化阶段的聚落中心与文化格局仍是今后发现与研究的重大攻关课题之一 。
陕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遗址:21座等级分明墓葬为研究中华文明进程提供新材料
陕西石峁周边龙山时代石城聚落的调查和发掘是石峁大遗址考古工作和“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截至目前 , 详细调查龙山石城20余座 , 涉及榆林地区黄甫川、石马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等黄河一级支流 。 从目前发现来看 , 石城是石峁文化的典型聚落特征 , 规模差异明显 , 从数千平米到400万平米 , 体现了石峁王国内部的聚落等级分化 。 府谷寨山石城便是在此学术背景下发现和确认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