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研究院|从上帝到朋友:平台与用户关系的三个维度


腾讯研究院|从上帝到朋友:平台与用户关系的三个维度
本文插图

王焕超 腾讯研究院研究员一场“平台革命”正在上演 , 它起始于互联网 , 又重塑着从线上到线下的各行各业 。 作为平台的核心参与者 , “用户”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尤为值得关注 , 其与平台的关系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转变 。 关键在于 , 不同阶段用户所处的位置和角色 , 实际折射出商业模式、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变化 。 腾讯研究院|从上帝到朋友:平台与用户关系的三个维度
本文插图
顾客就是上帝:
传统商业时代的用户观念
在传统商业时代 , “平台”这种新兴模式尚未形成 , 而“用户”同样也是尚未普及开来的概念 , 就传统商业模式而言 , 彼时更为通行的概念是“客户”或“顾客” 。 尽管很多人把这两组概念混淆在一起 , 但实际上 , 虽然仅一字之差 , 二者内涵却有极大差异 。 一个最基本的区别是 , 客户是为产品或服务买单的人 , 而用户则是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人 , 他们与产品或服务产生直接的交互 。 由于没有平台的中介作用 , 传统商业时代的“客户”与“用户”往往是一体的:那些购买了产品或服务的人 , 绝大部分情况下也是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 。 传统企业大多是单向的价值链 , 而用户则是这条价值链的最终环节 。 正如桑基特·保罗·邱达利(Sangeet Paul Choudary)在《平台革命》一书中所指出的 , 与平台模式相比 , 传统商业模式像管道(pipeline)一样运行 , 资源在管道中单向流动并增加价值 , 最终输送给消费者 。 因此 , 对于大部分传统生意而言 , 用户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 道理很简单 , 即便某种产品再出色 , 只要技术门槛没有达到太高的程度 , 用户就有其他可替代选择;反过来 , 如果企业的产品无人购买 , 那就将直接导致价值链的断裂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何讨好用户成为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 因此用户至上的理念盛行 。 而“顾客就是上帝”这句口号 , 便是用户优势地位的一种表征 。 作为一种营销理念 , “顾客就是上帝”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的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 。 其创始人提出了“顾客永远是对的”(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这一影响深远的理念 , 同时也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实际的经营活动中 。 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一改彼时零售业奉行的“顾客自慎”(Caveat emptor)即商品一旦售出概不负责的原则 , 允许顾客无条件退货 , 并在商场内设置休息区 , 使犹豫不决的顾客可以坐下来好好思忖 , 疲劳的顾客也可以稍事休息以便有精力继续采购 。 腾讯研究院|从上帝到朋友:平台与用户关系的三个维度
本文插图
马歇尔·菲尔德肖像 。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用户至上理念的施行使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获得巨大成功 , 而更多类似的商业神话也纷纷在那个时代涌现 。 可以说 , “顾客就是上帝”一语切中传统商业时代企业与用户之间关系的实质 。 彼时 , 物质资料生产极大丰富 , 致使整个消费环境呈现“买方市场”特征 。 在产品质量难分伯仲的情况下 , 产品的附加价值便成为影响顾客购买的重要考量因素 , 服务质量便是其中一环 。 “顾客就是上帝”所体现出的用户至上理念 , 逐渐从服务业延伸到其他行业 , 成为一种商业准则 。 作为一句口号 , “顾客即是上帝”一方面是对服务业从业者自身意识的规训 , 因为观念具备实践指导价值 , 只有服务人员在思维层面接受了这一观念 , 才会在一举一动之间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 , 这一口号也是企业面向消费者的一种“文化展演” , 藉此让用户感受到自身的诚意 , 并在实际服务中体验至上的尊贵感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 把用户当成上帝 , 是获得用户认可的有效策略 。


推荐阅读